(1)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会馆。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出风格。咸丰四年(1854),本地班艺人***曾亲切而形象地说过:“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到重视。”确实,在漫长的历史风烟中孕育、发展、成熟于岭南地区的粤剧艺术,不但以其独特的地域审美风格赢得粤方言区民众的热爱,而且也因其浓郁的中华民族的族群个性而为海内外华人所长久重视。长夏无冬的岭南风土将粤剧这枝“南国红豆”涵育得苗茁根壮,叶茂枝繁,清新俏丽,风态嫣然。
(选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粤剧》,有删改)
链接二:
艺术是生命,终得领会繁衍的深意。江山人才纵然世代辈出,但于今之世,又有几人领得此道风骚?“粤剧又闷又老土,又不知道在唱什么,年轻的怎么会去看?”这是时下年轻人对于粤剧的普遍态度,被澳门怡情雅叙粤剧社负责人阮顺娟女士一语道破。“是慢节奏的粤剧,跟不上社会迅猛急速的步伐。”阮顺娟道。事实上,自上世纪中下叶起,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电子游戏等新兴的娱乐样式,以更直接、更全面的方式来刺激感观,占领人们的视野,迫使仅靠一桌二椅来推演百事的粤剧逐渐淡出。面对更为纷然杂陈的娱乐选择,自然而然的,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粤剧之美,亦更为疏远。粤剧观众群的萎缩,不但使名伶心灰意冷,同时亦令粤剧班主的投资减少,导致整体的演出水平下降;而水准的下降,又进一步令观众群萎缩,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选自网络,有删改)
【小题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