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近年来,受到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的影响,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我国有超过60%的人以水稻为主食,可以说稻米生产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石。现代农业虽然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但是单一的种植高产水稻使得田间水稻品种和田间生物多样性日趋简单化,导致田间病虫害加剧,破坏了田间生态平衡。同时,由于人们对水稻产量的盲目追求以及对病虫害防治的需要,致使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生产无公害绿色安全食品,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应运而生。
“稻田生态种养”是一项低碳环保工程,它是将农业生产中利用的化石能源用无污染无公害的新型能源代替,将水稻生产与水产养殖结合起来,综合利用水田的立体空间,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产”。稻田生态种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稻田养鱼”技术可追溯到1700年前。早在洪武二十四年《青田县志》中就有关于“田鱼有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养之”的记载。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5年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正式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稻田养鸭”生态种养技术在我国也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鱼鸭等水生动物以水生浮游动植物、底栖动植物为食,可以促进稻田营养物质的循环,为水稻提供了有机肥料的同时,对稻田病虫害以及杂草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稻田也为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食物,因此这种种养模式,有着显著的生态效益。
然而,传统单一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难以兼顾生态、经济效益以及病害、虫害的防控等各个方面。现代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在原有水稻和单一水生动物的基础上,加入新的物种,生物种类发展到4-5种之多,使其营养层次增多,食物链延长,农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更加复杂化,能够有效解决过去单一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问题。如在“稻—鱼—萍”综合种养模式中,水稻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为鱼类提供了遮阴的场所以及活动的空间,鱼不但可以以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如绿萍以及杂草为食,还可以捕食害虫,搅动土壤,带动水体营养物质的流动,使得水稻的须根能够更加充分地接触和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同时,鱼的排泄物以及饲料残渣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实践证明,“稻—鱼—萍”综合种养模式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现代农业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但是与之相伴随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①田间水稻品种单一生物多样性日趋简单化,使得农田生态系统________能力较低,稳定性较差。
②大量施用农药会对农田病虫害进行定向________,具有抗药性的病虫害数量________(增加/减少),农药对病虫害的药效逐渐下降,然而残留农药对环境却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③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影响植物________(器官)的________作用,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
(2)关于稻田生态种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稻田生态种养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
B. 稻田生态种养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的循环
C. “稻田养鱼”生态种养模式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只有水稻
D. “稻田养鱼”生态种养模式中,稻和鱼共用一水一田,因此稻和鱼之间是竞争关系
(3)现代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在传统单一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增加食物链的条数,使得________更加复杂,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但是对生态系统引入更多物种,________(能/不能)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对于人工饲养技术的要求________(更高/更低)。
(4)关于“稻—鱼—萍”综合种养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稻—鱼—萍”是一条食物链
B. 该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水稻中的有机物
C. 水稻生长过程可以吸收利用鱼的排泄物以及饲料残渣中的营养
D. “稻→鱼→萍”综合种养环境中的细菌、真菌也属于该生态系统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资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11-15 09:10: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