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三件久候的大衣
徐立新
3岁半时,他被父母以300元的价格卖到了偏僻的异乡,养父跟一个邻居无意间聊起这件事时,恰好被他偷听到了。
从那刻起,他就开始怨恨亲生父母,他清楚地记得自己还有两个哥哥,被卖的为什么不是他们,而是最小的自己?
养父对他一点都不好,只让他读了半年的一年级。“你买回来的娃好聪明,都能记得他生父的名字,不能再让他读书了,否则识字后肯定会跑回去的。”村里人的建议,让养父觉得十分在理,于是便勒令他辍学。
辍学后的他开始帮养父干各种各样的活。不管春夏秋冬,每天早上他都得早起,然后带上干粮去田地里干活。翻地、除草、耕种、施肥……每天他最大的希望,便是天能早点黑下来,那样自己便能回家休息了,如果天还没黑他就回家,养父便会毫不留情地揍他。
如果他做了不能令养父满意的事情,同样也会受到严惩,养父会将他的衣服全扒掉,然后令其跪在院外,任由毒辣的太阳暴晒或是冰冷的风雨吹打……每次罚跪时,他都在默默哭泣,心想:爸爸、妈妈,你们知道我现在有多可怜吗?你们为何只为300元钱,就无情地将我卖掉呀?
他被整整虐待了7年,直到养父暴病身亡。按理说,他应该高兴才对,因为此后再也没有人打骂他了,可他却哭了,因为他从此成了一个孤儿。
他离开了养父的家,开始独自闯荡社会,做过很多工作,掏粪坑、捡垃圾、送牛奶、当搬运员……尝尽了辛酸。他不愿去找亲人,既然他们都不要自己了,自己又何苦去讨人嫌呢?
可大约在33岁时,他决定寻找亲人,他要找到父母,当面问问他们为何要那么狠心地将他卖掉。他到公安部门进行了血样采集。
没想到,血样很快便比对成功,他的二哥匆匆地从老家赶来见他。
一见面,二哥便告诉他,父亲和母亲10年前就相继去世了。他愣了一会儿,然后问:“那你知道,他们当初为什么要将我卖掉吗?”
“哪有这回事呀,”二哥流着泪跟他解释道,“当年我们镇上十里八乡都在流行一种传染病,我跟大哥相继被传染上,并高烧不退,生命垂危。为了怕你也被传染上,爸妈决定将你送到外地的一户人家暂住,并给了他们一些暂住费,想等传染病结束后再接你回来。谁知那户人家是一个骗子,把你转手卖给了人贩子。”
“这么多年来,一家人从未放弃过寻找你。”二哥边说边打开一个随身携带的包袱,从中取出3件样式很旧、但衣料却很新的衣服。
“这是你10岁时,爸妈给你买的,觉得当年你能被找回来。”
“这两件分别是你12岁和24岁时,他们给你买的,因为是你的本命年。”
二哥边说边哽咽:“二老去世前,还在四处打听你的消息,临死前还交代我跟大哥一定要继续找下去。在你36岁时,一定要记得为你买上一件衣服。”
他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那300元钱曾像一张滚烫的烙饼, 30多年来始终贴在他的身上,让他昼夜疼痛,现在终于可以被拿掉了,他不再是一个父母不要的孩子了。
他的心结被打开了,原来父母一直都是爱他的,那3件久候他的“新衣”便是最好的证明。
(选自《山东青年》)
【小题1】本文以“他”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阅读课文,将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怨恨亲生父母→不愿与亲生父母有任何联系→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的“他”经历了哪些遭遇?
【小题3】“他”之前不想寻亲,后来为什么又决定去寻找父母?
【小题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5】作者为什么要将“他”的身世安排在寻亲之后,由“他”的二哥来揭开,而不是放在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