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国一些传统老字号淡出市场之际,上海蝴蝶缝纫机企业蝶变新生、走向振兴之路格外引人瞩目。
蝶变——上海蝴蝶缝纫机企业振兴记
蝴蝶缝纫机品牌始创于1919年,20世纪70年代初,曾与永久牌自行车和上海牌手表成为结婚“三大件”之一。1995年前后最高年产量曾达到152万台,但此后随着我国成衣化水平的提高,家用缝纫机市场的萎缩让蝴蝶的生产一路下降,到2000年跌入低谷。
2001年,蝴蝶公司与上工申贝有限公司进行重组,成为上工申贝旗下的品牌。重组之后的蝴蝶开始寻找振兴的机遇。2005年,上工申贝收购了德国杜克普爱华股份公司,随后又相继收购了德国百福、KSL等公司,将德国的先进技术与“工匠精神”融入传统缝纫机的血液,使得蝴蝶这个老字号愈发“枝繁叶茂”。公司着手对机器的外形和功能进行改造——“包公黑”演变成轻巧、时尚、美观的迷你“蝴蝶”。同时,“蝴蝶”缝纫吧、布艺创意工作室等的建立,引导培育着缝纫文化。蝴蝶“振翅”产生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缝友”,蝴蝶品牌又逐渐“飞回”消费者心里。
10多年来,从黑头缝纫机到无线操控缝纫机,蝴蝶推出了机械型、电子型和电脑型三大类60多个品种的家用多功能缝纫机。在2014年全国家用缝纫机生产下降8%的情况下,蝴蝶牌家用缝纫机全年销量53万台,增长35.5%。今天,上工申贝旗下的缝纫机器已被用来加工生产LV、Coach等箱包。在工业机领域,蝴蝶牌与美国胜家仍旧是销量最好的两款产品。正牌“蝴蝶”的海外年销量约为44万到60万台,而仿制产品的数量也接近这个数字。
结合材料,运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论述上海蝴蝶缝纫机企业是如何通过蝶变获得新生、走向振兴的。
要求:
运用相关知识概括上海蝴蝶缝纫机企业通过蝶变获得新生、走向振兴的两个做法,联系论题,形成总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