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包利民的《肩上扁担,桶中流年》,完成小题。
①女儿只是在绕口令中知道的扁担,念着“扁担宽板凳长”一路成长,只是问起她扁担到底用来做什么,却也只是说得模模糊糊。在我儿时的岁月中,在乡下的生活里,扁担却是家家必备之物。
②每天的清晨,村中的老井旁便排满了担水的乡亲。古老的辘轳摇起东方一轮红日,倾倒进铁水桶里。那时父亲便担着水回家,两个铁桶里的太阳被颤动的水花搅得支离破碎,一如童年五彩的日子。扁担就在父亲的肩上起伏着,发出一路咯吱的响声,于是所有的日子都灵动起来。
③最初的时候,家里用的是一根竹扁担,似乎是从一根极粗的竹子上剖解出来,韧性极好,用了多年也不弯曲。后来,外公给我们做了一根榆木扁担,外公是木匠,手工精细,加上上好的榆木,扁担极美观,两端窄中间宽,打磨得光滑无比。就连两端垂下的铁勾,也是银亮亮的。这根新扁担取代了竹扁担,成了父亲每早担水之物。竹扁担并没有被抛弃,它接手了挑水以外的其它活计。
④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上,看人们忙碌的身影。有些庄稼被打成了粗粗高高的捆,人们就担着它们行走在田垄之上。远远望去,一根扁担的两端,就像载着两座不停跳动的小山。
⑤父亲性情梗直,一生没做过什么亏心事。他并不高大,扁担竖起也要比他高上一截,有时会想他是怎样将那么重的两桶水一路担了这许多年。也曾坐在父亲的肩上,看着那个小小人间的奇妙。觉得他的肩膀很有力,仿佛可以将整个房子托起。
⑥第一次挑水时,很不得要领,只觉得那扁担压得肩膀生疼,举步维艰。也想使肩上的扁担颤起来,却更是控制不好,使得两个铁桶不安分地乱动,水也洒出许多。两只铁桶是用铁皮打轧而成,家家都用这样的水桶,摇晃起来发出清脆的响声。它们每天奔走在水井和家里的水缸之间,摇荡着四季的风霜雨雪。
⑦父亲告诉我,不管多重,腰要挺直,抬脚时让扁担上扬,可以减轻水桶重量,落步时让扁担自然坠弯,并由此积蓄了再度上扬的力量。当我终于掌握了这种节奏,发现两桶水也并不是那么重,忽闪忽闪之间,便体会到了一种欢畅的感觉。几趟水担下来,肩头就火辣辣地疼。父亲说,担久了就好了。现在想来,当年的那些日子,虽然艰苦沉重,却从未把人们的腰压弯,并努力让生活动起来,一种充满希望的节奏。
那根榆木扁担,中间的部分,由于长年和肩头磨擦,被汗水浸染,颜色变得极深。一如被希望涂亮的日子,总有与众不同的片段。一年一年,时间就在那两只铁桶间流走,许多年过去,想来农村家家都有了自来水,扁担被用得也少了吧!旧时的光阴如废弃了的老井,荒草丛生,而记忆如尘封的扁担,依然直直,就像父亲当年的身躯。
⑨那么多的生活之重,并没有让父亲屈服,而岁月,却轻易压弯了他的腰。有一次,女儿又念起“扁担宽板凳长”,父亲听了,眼神飘忽了一下。那些生动的时光已走远,扁担也只能在我们的记忆里一路歌唱。一个夜里,便梦见了遥远的情景,扁担在父亲年轻的肩头颤动,两桶水也欢快地跳跃,揉碎了两轮红红的太阳。
【小题1】仿照示例,完成本文主要情节的梳理。
___________—父亲担扁担— _____________—我挑扁担— ______________
【小题2】阅读全文,分析本文标题“肩上扁担,桶中流年”的作用。
【小题3】联系具体语境完成下列两小题。
(1)第⑧段画线句子中的“浸染”一词换成“沾湿”好不好?
(2)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远远望去,一根扁担的两端,就像载着两座不停跳动的小山。
【小题4】阅读【链接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选自《秋天的怀念》
选文结尾写到梦中的“太阳”,链接材料中写到了“菊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8 11:49: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