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张秀超的《最后的背影》(有删改),完成问题。
①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②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仨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③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牛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往前跑。瘦削的父亲跑了两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④深秋的时候,学校放了几天假,让我们回去拿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冬天烧炉子的柴火。    
 ⑤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动着泪水,我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也别再受这累了。”   
 ⑥“不算啥,只要我能动,就能供你。”他又说:“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爱读书,学得又好,咋也得把书念下去!”    
 ⑦这次上学走的时候,我难以启齿地告诉父亲,学校要交冬天烧炉子的柴火,交钱也行。父亲说,不犯愁,过几天送柴去。初冬一天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了一车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    
 ⑧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⑨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⑩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   
 (11)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12)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13)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14)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15)父亲留给我的记忆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切的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
【小题1】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小题2】结合语境, 从加点词的角度对句子作简要赏析。
瘦削的父亲架不起衣服,宽大的黑褂子在风中一飘一飘的,父亲像一个影子人,飘荡在苍茫空旷的天地间,跑了两条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小题3】文章结尾说“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你是如何理解“踉跄而凄寒”的?
【小题4】从第③段中画线句中你读出了父亲怎样的心情?你又是如何看待此段中“哥嫂”的做法呢?
【小题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有许多相通之处, 主题上都写父爱,都采用倒叙的记叙顺序。
B.本文是以背影为叙事线索,语言朴素优美。
C.文中的父亲是一位淳朴、善良、慈爱、坚强、寡言的父亲。
D.文中第(13)段划线句正面体现了父亲的伟大以及对作者的爱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6 03:0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