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跟着父亲去挖鳝
①稻粒归仓的秋后,空旷的泥田里,藏着许多身壮体肥的黄鳝,正是挖鳝的最佳时机。父亲是这方面的高手,每年秋天,他总要去挖鳝,偶尔也会带上我。记得父亲第一次带我挖鳝,是在我12岁那年。
②那天有点冷,但天空却高远而透彻。“看,这里一定有条鳝,而且还不小。”父亲指着一个鳝洞对我说道,沿着洞路,父亲用铲子开始一铲一铲朝外挖土,洞路七转八弯,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远,直延伸到高高的田埂下,父亲只好弓下身体,朝田埂里挖,“这条鳝太精明,知道将洞打到田埂里面,给自己的家设置防护。”挖了约20米后,洞路变得越来越平滑、湿润,父亲兴奋地说:“鳝马上就要出现了!”果然,几铲过后,一条惊恐的黄鳝朝外闪露了一下头,接着又迅速地缩回到洞里,“不能再挖了,容易将它铲断成两截!”父亲放下了手中的铁铲。
③“那怎么办?又不能伸手进去抓。”我着急地问,心想,总不能让它就这样溜掉了吧!
④“跑不了,我有法子!”父亲从泥田里拾起一根稻草,然后将它朝洞里塞。很快,那根稻草便猛地振动了一下,迅速被拉扯得笔挺、有力。父亲随后从外慢慢拽动稻草,一、二、三……我大声数着,“拽稻草时,不能用力过猛,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很容易扯断,一点点地拉……”父亲解释道。很快,黄鳝便被拽了出来,好大的一条,活蹦乱跳的。
⑤“如果它松开口,不就没这么容易被抓到了吗?”我问父亲。“是的,可它偏偏不松口,以为稻草在侵犯它,要战胜它,结果丢了性命,这便是争强好胜的下场,”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人千万别像它。”
⑥挖获了那条黄鳝后,父亲又将挖翻过来的泥土,全部平填了回去,他说:“可不能毁了人家的泥田,一走了之,让人骂祖宗。”填完后,父亲已累得满身是汗,但接着他又开始寻找下一个鳝洞……
⑦中午时分,我们只吃些干馍馍,喝两口冷白开水,然后接着挖。那天挖完鳝,回到家里已是夜里十点钟,黄鳝一过磅,有10斤多!这样的大丰收,一下子消除了我们身上的疲劳。
⑧第二天一醒来,我便去看黄鳝,但却发现养鳝的盆里空空如也。母亲告诉我,父亲凌晨两点多就起床,带着黄鳝,步行到30多里外的镇上去卖了,好给我准备明天的学费。
⑨鳝肉味鲜肉美,营养丰富,是补脑和补身体的佳品,但儿时我家很贫穷,一家人根本舍不得吃如此值钱的东西,卖黄鳝成了家里为数不多的重要经济。父亲要挖完整个秋天,甚至有时还要挖到冷风刺骨的年关,才能凑足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的学费。
⑩如今住在城市里的我,每天都能在菜市或超市里见到黄鳝,不再像儿时那般,只限于秋后了。可我再也见不到父亲了,那些跟着他一起挖黄鳝的日子,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了。
我想念在天堂的父亲,更怀念跟他一起并肩挖鳝的岁月,虽辛苦却温暖,充满了希望。
(选自《故事林》2015年第21期,有删改。)
【小题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题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挖鳝时的辛苦?
【小题3】文中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4】怎样理解文章结尾“虽辛苦却温暖,充满了希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1 12:0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