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长安街东起通州,西至石景山。它见证着历史,连接着未来。

1959年,人民大会堂

1959年10月1日,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前举行了阅兵仪式和70万人大游行,庆祝共和国的10周岁生日。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建筑,从房屋拆迁到正式建成,只用了10个月。在共和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年代,中国人为何能完成这样的壮举?

大会堂选址确定后的一个月内,原住这一带的10129户居民积极配合,全部如期搬离,没有一户“钉子户”。14000名工人忙碌在大会堂的建筑工地上,共有20多支青年突击队。人人踊跃报名参加突击队,争先担当操作手。在过去,大家一般会按照鲁班时代传下来的“放大样”的办法,把小山一样高的木材搬到空地上,放完了样再继续下一步工作。按照这种老路,时间肯定来不及,质量也无法保证。青年工人通过技术革新,创制了简易计算表和“土公式”,用科学计算解决了难题,实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突破。

北京市民也纷纷参加义务劳动。“建造大会堂,我也出一份力。”自愿来的人很多,超过了30万人次。“敢教日月换新天”,短短10个月,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就矗立在天安门前,这是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丰碑。

(1)人民大会堂建设的参与者们用行动诠释了民族精神的哪些方面?大会堂的建设过程启示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978年,京西宾馆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西宾馆召开。从此,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简要回顾

会议

召开时间

中心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

经济体制改革

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十九届三中全会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的“异”与“同”。

2019年,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9年1月,北京市行政中心搬迁至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正式启用。机关单位搬得远了,企业和市民找政府办事会不会因此变得不方便?对此,市委市政府在机构搬迁中早有考虑,全面整合“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和政府热线等多项工作内容,围绕“一门、一网、一号、一端”,打造全方位服务。

一门:为了解决企业和市民办事跑多个部门的问题,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事项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让这里成为“一站式”办理平台。

一网: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全市政府网站一体化,实现政府信息在“一张网”上就能查到,政策咨询在“一张网”上就能得到解答,打开一个网站就可以办所有的事。

一号:按照“凡是市民诉求,都要闻风而动、接诉即办”的要求,将16条热线整合至市政府服务热线12345,构建“诉求响应,一号对外”的热线大格局。

一端:依托“北京通”APP,把更多事项放进手机“掌上办”,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向移动终端延伸,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让企业和市民办事更快捷方便。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搬入城市副中心后,市政府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市民的。

2022年,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

北京市发布的“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冬奥会举办之际,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以下简称“新首钢地区”)将成为体现高质量发展、城市治理先进理念和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新地标。

新首钢地区会有哪些变化呢?

传承山、水、工业特色景观体系,形成整体特色风貌,打造西部山、水、冬奥、工业遗存融合创新的典范。聚焦“体育+”、文化、数字智能、城市科技服务等产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合作,规划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孵化平台,瞄准青年创新创业群体,打造新型产业生态。构建山水交融、大疏大密、低碳智慧的绿色生态体系,撑起西部城市生态骨架。加快永定河生态带建设,规划建设蓝绿交织、棕绿协调的后工业景观休闲带。以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引入时尚消费、精品运动体验、休闲娱乐等业态,打造市民消费升级新空间。

推动长安街西延线高端商务金融业发展,吸引国际企业总部落地。同时引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质企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平台。

(4)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新首钢地区是如何打造新地标、彰显独特魅力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5-07 09:0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