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泥土中长大
王国梁
小时候,总以为人也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就像草和树一样。
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父母下地,不为帮父母的忙,这仅仅是父母带孩子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土地是乡村孩子的游乐场。这个游乐场,胜过如今城里最豪华的游乐场。它巨大无比,天然健康,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
父母在田里劳作,小孩子们在一旁捉虫子,逮蚂蚱,或追着一只兔子在田野上狂奔。田野里,还有不少的孩子,跟在父母身边玩。大人们热火朝天地劳作,小孩子们帮不上忙,于是就三五成群凑到一起玩游戏。一个土坡,一片材荫,一块荒地,都可以成为我们释放过剩能量的舞台。
我们在泥土里疯玩,打滚,可劲折腾。有些孩子,还会就地取材,把泥土当成玩具。有时,大家用泥土捏东西,捏成锅碗瓢盆的形状,捏成桌椅板凳的形状,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捏。 孩子们的创作热情高涨,创造力惊人。如今的那些所谓的“素质教育”哪里比得上孩子们自创的游戏更有意义?捏完这些 “日用品”,下一步就要过家家了:男孩女孩在一起扮成一家人, 其乐融融地开始“新生活”。
男孩子们的兴趣更在于打打杀杀,玩富有刺激性的游戏。 我们在土坡上“垒碉堡”“建炮楼”,折根玉米秸当枪,找个土地的凹处做掩护,玩打日本鬼子的游戏。照例是要分成正反两派,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正义胜利。我们最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荣辱观的培养,都是在泥土里完成的。
孩子们玩累了,会顺势躺倒在泥土中。松软的泥土,跟家里的土炕一样舒服,可以美美地睡一觉。我嘴里嚼着一根甜津津的青草,耳朵边有野花摇曳着,蝴蝶和鸟儿还会从我的眼前飞掠而过,有时躺着躺着就睡着了。睡在蓝天白云下,做一个 轻飘飘的梦,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轻松、舒杨。清凉凉的土地贴着我的肌肤,土地里厚重的气息慢慢传递着,传递到我的肌肉、 骨骼,让它扪长得结实、健壮。
孩子们虽然小,但大人不担心我们跑丢了。大地就在脚下,能跑到哪里呢?有时大人看不到孩子的人影,就拉开嗓子喊几声孩子的乳名。空旷的土地上,呼唤声枝风吹送得很远。 我们听到喊声,立即扔下满手的泥巴,奔到父母身边。
父母看到我一身的泥土,不仅不责怪,反而笑眯眯地说: “又成了泥猴儿了! ”在他们的意识里,泥土是好东西:孩子在泥土里滚几遭,就结实、健壮了。祖祖辈辈生于土地,我们与泥土 最亲,觉得泥土最养人。
周国平在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农村孩子有许多同伴,他们与树、草、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他们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
真的是这样呢!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孩子的童年离土地越来越远。我真希望,他们能有机会回到乡野,感受一下万物是如何从泥土里长大的。
(摘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6年10期,有删节)
【小题1】文中为什么说土地是个游乐场,“胜过如今城里最豪华的游乐场”?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土地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
【小题3】按照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⑴如今的那些所谓的“素质教育”哪里比得上孩子们自创的游戏更有意义?(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祖祖辈辈生于土地,我们与泥土最亲,觉得泥土最养人。 (联系上下文,思考加点词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引用周国平的文字,作用是什么?
【小题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