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布谷声声
汤治平
早春三月,大山深处,那悠长、清脆的声声啼鸣响彻林野:“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好像阿哥阿妹在遥相呼应:“快下地播种了。”
记得小时候,父母早早下地忙碌去了,忽听奶奶透过床边的窗户喊:“孙娃子,太阳照到屁股哒!起来吃早饭哒哟!”揉着惺忪的睡眼爬起来,满耳是布谷鸟的叫声。我问奶奶:“这是什么在叫哦?”奶奶踮着三寸长的小脚跑过来答道:“是阳雀子,它在招呼大家种包谷哒!”
吃过早饭,我和住一个屋场的海娃子把羊群赶到后山林草深处,听见树林里阳雀子叫得响亮,就悄悄默默去看阳雀子长的什么样子。我们循着叫声,猫着腰,两手耷撒着,轻手轻脚地踩在林中的草叶上,尽量不发出声响。“布谷”声突然停歇了,我俩以为惊动了雀子,停下来,蹲在地上,屏住呼吸。一会儿,雀子又叫开了。我们相视而笑,继续潜行。
还有丈把远就到雀子歇的黄荆树了。我们歪着脑壳,睁大眼睛,往树上看。好大个阳雀子!差不多有七八寸长,两只脚爪子紧紧扣在一根树枝上。
雀子背上的毛光溜溜的,颈项的毛灰白色,肚子上有一道一道褐色的斑纹,像山里女子辫子上缠的红头绳;尾巴将近身体的三分之一,像燕子尾巴那么细长;嘴壳子怕有一寸,嘴尖稍微朝下弯;两只眼睛滚圆,像两颗黑油油的豆子,在圆圆的脑袋中间灵活地转来转去……
我正看得津津有味,忽听“啊——”一声惊叫,树上的阳雀子“噗喇”一声飞走了,“布谷”声从树林上空传来。原来,海娃子发现了一条蛇,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岩缝里爬行。我们惊魂落魄似的飞奔到大路上去了……上了中学,才慢慢知道布谷鸟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获谷。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名字叫鸤鸠,听起来似乎不大文雅。《诗·召南·鹊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当老师讲到“鸠占鹊巢”的典故时,就问老师:“鸤鸠为什么要占鹊巢呢?”
老师回答我:“因为布谷鸟不会亲自哺育自己的子女,孵出小鸟后就让其他鸟来代哺。”
“那布谷鸟不是坏妈妈吗?”一位女同学生气地问道。
“这也许是鸟类一种本能的赖以生存的进化方式吧。”老师高深莫测地说。
山里人谁不知道布谷鸟?它用高亢清亮的歌喉,坚持不懈、无怨无悔地报告着芒种节令,催促庄稼人抓紧播种,不要误了农时。这无疑是它优秀的品质,让人褒扬的一面。可它又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竟然不喂养自己的子女。看来鸟和人一样,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鸟啊!
后来,我和海娃子相继离开了大山,我到江城上学后留在了城里,他则举家迁去了湖北。爷爷奶奶跟随父母离开大山,搬到镇上居住,几年前也相继离开了我们。
到了城里,四处是水泥森林,方方正正的高楼,灰蒙蒙的,没有枝,没有叶,没有一丝绿意,哪里听得见布谷鸟的啼声?
倒是有一次,隐隐约约听见了:“布谷!布谷!”在这朦胧的叫声里,我听见了奶奶亲切的呼唤……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我们
循着叫声,
猫着腰,两手
耷撒着,轻手轻脚地
踩在林中草叶上,尽量不发出声响。
【小题2】(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小题3】(小题3)文中,作者引用了“鸠占鹊巢”的典故,以下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该典故,是为了向大家普及文学、文化知识。 |
B.引用该典故,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
C.引用该典故,是为了引出下文所讨论的关于亲情的话题。 |
D.引用该典故,是为了显示作者的博学多识。 |
【小题4】(小题4)从全文来看,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