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曾 卓
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
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进行,黎明即将到来。
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小题1】“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偏爱”一词表明了什么?
【小题2】“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曾卓对鲁藜的这几句诗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评论?
【小题3】曾卓认为鲁藜诗中的“我感觉到”有怎样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3 07:3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