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当前市面占据主流的锂电池相比,钠电池效能更高,但由于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电极材料,钠电池循环寿命远不如锂电池。某课题小组针对这一问题,曾尝试用木纤维等多种天然材料制作钠电池,最终发现树叶的形状和结构更适合。他们把橡树叶放入1000〫C高温中烘烤一小时,使树叶碳化,随后加入钠。橡树叶背面布满细孔,原本用来吸收水分,研究人员正好用这些细孔吸收钠电解质;树叶的正面变成一层层纳米结构的碳,可吸收携带电荷的钠,这样就形成了钠电池的正负两极,做出了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的环保电池。
课题小组在实验成功后,准备积极推动这一科研成果产业化,并拟定了方案:申请国家专利——向当地政府部门申请立项和资金扶持——寻找合作伙伴(股份制企业)——明确技术入股的分配机制——进行新产品的生产和推广。
结合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应具有的哲学素养。
(2)阐述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研究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文化价值。
(3)综合运用经济和政治生活知识,论证课题小组所拟方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