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闻事件)
香港明星黄秋生在微博上用繁体字写道:“在中國寫中文政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繁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内地已死)。”这条短短的微博,随即引起轩然大波。
(网友声音)
@桔子树小窝:旧时君王为愚民统治需要,选字就繁不就简,只盼文盲遍地,以保天下 江山,建国后为了让大家都识字,重新选定字表,选字就简不就繁,原是功德无量之事。中国古汉字好几万,繁体字不过一小部分,有什么好得意的?
@宫吐槽:写篆文有百分之九十的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弥留了?写金文甲骨几乎没几个 懂,华夏文明看来是死透了?华夏文明靠的是仁义礼智信!
@公子子彧:美国人的飞行器,都要出太阳系了,秋生老师还在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 种写法。
@夕词:文明这东西不是在文字上,而是在人身上,在千千万万普通人身上。
@李小飞:对大多数国人来说,简体字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交流表达的熟练工具,上了年纪的人或许还认识一些繁体字,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绝大多数不识繁体字,也 没有谁觉得不正常。
(专家观点)
马东(《汉字英雄》的制片人兼主持人):因为写字是用来交流的,写简体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
周光庆(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汉字从甲骨文到清末,两三千年中不断变化、发展,汉字形体非固定,更无“正统”之说。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汉字也处于不断变化中。1956年后,中国政府考虑到繁体字形体复杂,不利于广大群众认字写字,召集了专家对繁体字简化就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汉字。
江蓝生(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绵延了几千年都没有中断,汉字功不可没。但是汉字数量大(《康熙字典》47035个)、笔画多,龜繁体17画,龍繁体16画。读音乱,像龟有gui(乌龟)、jun(皲裂)、qiu(龟兹)。检索难(难认、难写、难读、难查)是不争的事实,不利于文化的普及。
王立群(文化学者):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求学习汉语,推广简化字对他们学习汉语更为方便。
潘庆林(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侨联副主席):中国繁体汉字意蕴丰富,不但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而且“字形藏理、字音通心”,传递上古先人对当今、后世的许多信息。一如我们至今仍在破解着的“和谐”两个字对社会、对发展重要启示和作用。那是一笔可以安邦定国、烛照天下,能够让世界可见中华文明的真正无上高峰,其意之深,文之高,旨之阔,不亚《易经》……我们不能把英语的各个版本都引入国内,而独忘了民族骨血气脉魂都在其内的汉字本源。
吴小如(古典文化学者):流传了几千的繁体字,在我们青少年中还需不需要认识?如果可以不识繁体字,这本世纪(指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任何一种报刊杂志和图书典籍,将有无法查阅使用的可能,这对今后是很不利的。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汉字分标准委员会主任、《规范汉字表》专家工作组组长):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作为信息载体的汉字,在使用中,必须经过认读和书写两个互相衔接的过程。使用者在这两个过程中的要求是矛盾的。认读时要求信息量大、区别度高,也就是繁比简好;书写时却要求迅速、便捷,也就是简比繁好。最优化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有人说,现在都用计算机了,书写不怕繁难。首先,汉字真的不需要写了吗?其次,当汉字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笔画到了18画以上,5号宋体的笔形已经难以辨识,更不用说做注的小5号字体了。优劣互补,衡量利弊,孰留孰废,可以一刀切吗?
【小题1】请写出网友们反驳黄秋生看法的几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使用简化字的几点优势。_______________
【小题3】列说法不符合文中(专家观点)原意的一项是(   )
A.简体字因为更便利,更易掌握和易操作更适合现代社会需求,使用的地区、人群越来越多。
B.繁体汉字“字形藏理、字音通心”,传递着先人智慧,更纳藏着中华文化传承的“特殊密码”。
C.因为简体字与繁体字互有优劣,所以,在还存在书写的前提下,就必须想办法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
D.简体字与繁体字孰留孰废,需要辩证地认识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绝不可搞一刀切。
【小题4】有人说,“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表,运无车,儿无手,乡里无郎。”支持繁体字的人通常认为,繁体字更能传承文化,你认为需不需要恢复繁体字,请结合上述材料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1 10:1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