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老圣人》一文,完成小题。
老圣人赵长春
⑴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⑵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⑶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一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⑷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⑸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
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⑹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掏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代代,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⑺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⑻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⑼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⑽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⑾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不能光想着赚钱,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⑿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⒀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
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
就好了!
⒁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⒂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能倒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⒃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叫他“老圣人”,在袁店河的语境里,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⒄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摘自《百花园》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小题2】品味第⑸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
【小题3】说说第⒀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叙事条理清晰,刻画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
B.从“老圣人”的言行看,他不仅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
C.文中多处使用对比,如老圣人和其他人、大人和孩子、别的村和袁店河村,通过对比凸显了文章中心。 |
D.日子虽然越过越富足,但是好的传统文化绝不能丢,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并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 |
【小题5】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可又觉得“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