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记叙文《门把手上的干菜》,完成下列小题。
①借着手机的亮光开门时,忽见门把手上吊着一只小布袋,伸手进去,布袋里是一把干菜,散发出浓烈的香气。我就知道,那是对门的靳大妈从老家回来了。
②靳大妈是6年前从沂蒙山区到南京,来替女儿女婿带外孙的。我们的相识,源自她老人家有一天在我门上系的布条儿。说实在话,那天回来见到布条儿我出了一身冷汗,以为是小偷来踩点留下的记号,立刻解开布条儿扔掉。可第二天一早,靳大妈女儿叩开了我的门,与我商议能不能留着那布条儿。“为啥?”“那是我妈好几次找不到自家家门后,特意做的标记。”“那怎么会在我家门上系布条呢?”
③靳大妈女儿有点不好意思,“有时,妈妈下了楼,才反应过来,口袋里的布条儿忘了系在自家门上。可她上楼后又有点迷糊,这精装修的楼房里,连防盗门都一模一样。自家房门靠左还是靠右?这才闹出了乌龙。”
④我笑了,想想,又有一点辛酸。这个小细节说出了60岁的大妈,为了儿孙,不得不在花甲之年,来到城里挤住单元房的心态——她就像一尾咸水中的鱼溯流而上,游进了淡水里。她是那么紧张惶恐,茫然无措,却不想因此增加儿女的负疚感。于是,她独自吞咽着各种不适,装出了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儿。
⑤来了以后,靳大妈不只负责带娃,她还偷空把沂蒙山区的某些生活习性带到了南京。而且,可能是“布条事件”让老人觉察到我是个可以唠嗑的人,于是,她经常邀请我去她家,看她拾掇的各种吃食,临了,还要给我带一点尝尝。
⑥夏天,她自己做酱。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出土文物一般的小酱缸儿,风吹日晒50天,酱香四溢,酱缸上面是一层清亮的酱油。
⑦秋天,她要自己做柿饼,把黄亮的柿子皮刨去,柿子蒂上系棉线,拴在阳台的竹竿上,如一盏盏小灯笼。
⑧初冬,她更忙了,要腌菜,要腌肉,要做风鸡,要把几十斤的红萝卜一个一个切成八瓣儿,用粗棉线串起来,如巨大的红白相间的花环,晾晒在阳台上。
⑨于是,从隔壁阳台上吹过来的风,有时带着酱味儿,有时带着咸咸的肉油味儿,有时带着扑鼻的辣萝卜味儿。
⑩靳大妈的女婿是我单位同事,一直对岳母如此操劳又扰邻,很有微词。他对我苦笑:“城里谁吃那么多风鸡腊肉啊。每次她做出来,我都要在朋友圈里遍寻吃货,央告人家收下,光是快递费就贴掉不少。”
⑪女婿是城里长大的,他并不明白那缸里攒着的,不是咸酱,而是寂寞;那阳台的竹竿上吹晾的,不是柿饼儿,而是吹不到家乡的风,踏不到家乡的泥土的孤独。
⑫幸而,靳大妈女儿理解老妈。每到10月底,当女儿的再忙,也要请了年假,买了火车票,送老妈回老家一趟。
⑬靳大妈的老伴儿还在沂蒙山区,儿子儿媳、姑姑、婶子,还有靳大妈快90岁的妈妈,都在那块山峦浑厚的土地上等着她呢。靳大妈与女儿,搭乘果农的小皮卡回到村里,一进家门,就看到满院子的大丽花因为无人打理,长得像半人多高的杂草,开的花朵如此纤薄苍凉,靳大妈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⑭团聚只有一个星期,因为当女儿的假期就这么长。靳大妈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晒妥了干菜,收拾了瓜果攀援的藤架,替老头子的棉袄重絮了厚实的新棉花,又给她心爱的花儿搭了一个小暖棚。她仿佛要把家里的一景一物都装进心里。
⑮靳大妈平静地回到了城里,她不能让女儿为难。她只是在熟识的邻居门把手上,拴上一小把干菜,宣告她的归来。不,也许不是归来,是这个年岁要咬紧牙关去承受的漂泊。
(:扬子晚报文/明前茶)
【小题1】本文标题“门把手上的干菜”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靳大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题3】自选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她就像一尾咸水中的鱼溯流而上,游进了淡水里。
【小题4】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中“她只是在熟识的邻居门把手上,拴上一小把干菜,宣告她的归来。不,也许不是归来,是这个年岁要咬紧牙关去承受的漂泊。”这两句话?
【小题5】读完此文,请你从做儿女的角度谈谈对靳大妈所代表的这类新型城市“漂泊者”怎么看。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4 08:4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