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是科研人员在农田所做的三组水稻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D和d表示水稻株高的显、隐性基因,T和t表示抗性的显、隐性基因).据表回答以下问题:
| 亲本组合
| F1表现型和株数
|
|
|
|
组别
| 表现型
| 高茎抗病
| 高茎易染病
| 矮茎抗病
| 矮茎易染病
|
甲
| 高茎抗病×矮茎抗病
| 627
| 203
| 617
| 212
|
乙
| 高茎抗病×矮茎易染病
| 724
| 0
| 0
| 0
|
丙
| 高茎易染病×矮茎抗病
| 517
| 523
| 499
| 507
|
(1)获得纯合矮茎抗病个体比例最大的杂交组合是
,亲本的基因型是
(2)要通过乙组合尽快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矮茎抗病水稻,应怎样育种?
(3)已知水稻(雌雄同株植物)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则我国进行水稻基因组计划时需测
个DNA分子上的碱基.
(4)科学家设想把圆褐固氮菌的固氮基因转到小麦根系的微生物中,获取圆褐固氮菌固氮的基因最常用
法;运载固氮基因的工具可以是
;在形成重组DNA的过程中,能使两条DNA分子末端之间缝隙相互连接的物质是
.如果这一重组能够实现,欲检测固氮基因是否能表达,可以将转基因微生物培养在
培养基上,观察其是否能够生存.
(5)水稻正常植株叶片为绿色,患某种遗传病后植株的叶片具有白色斑,或为不能成活的白化苗.显微观察发现,白化苗和白色斑处的叶肉细胞不含叶绿体.为了探索该病的遗传机理,用人工授粉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重复多次该实验,后代的性状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
.此实验的后代中不同性状的个体的比例是随机的,其原因是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