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关于统编教材的相关消息(节选)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胡浩、施雨岑) 记者19日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将于今年9月1日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投入使用。
从2012年起,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这三科教材,历时5年完成了编审工作。根据统编统用、3年实现全覆盖的要求,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覆盖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B)解读新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在哪儿(节选)
“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人民日报记者葛亮亮就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采访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记者:语文教材的选文历来被社会关心,您能介绍一下选文标准吗?
温:“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C)品读鲁迅
①鲁迅,这似陌生又似熟悉的名字。陌生,是因为他所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远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都日渐模糊。熟悉,是因为他笔下的一段段历史,都印烙在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里。自中学以来我们就接触过鲁迅的许多墨宝。让我们走近他,一起来品读:鲁迅。
②鲁迅先生是文学史上的巨匠,更是旧中国封建社会中唤醒了麻木人群的先驱。他的文章犹如一杯上好的龙井。初品,生涩难懂;细细品尝,茶香也越浓。一篇《故乡》披露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们的愚钝、麻木,抒发了自己对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孔乙己》抨击整个人吃人的封建制度,但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使群众从封建思想压制下挣脱出来;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喊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明确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走近文章背后的故事,看看通俗易懂的文字下,隐藏了哪些深刻寓意,这何尝不是一种方法呢?面对旧社会的麻木人群,感受人吃人社会的残酷,这何尝不是一种经历呢?阅览鲁迅深奥的思想,品味鲁迅的爱国赤心,这何尝不是一种感悟呢?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属于历史的,但是其意义与价值光照未来,他的作品和精神将伴随我们一路同行。
③鲁迅,虽然没有曲折的长篇自传,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也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但他确是位文坛巨匠,伟大的文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无与伦比。他的身影虽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但他也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以思想作剑以笔为戈,鼓舞着人们,激励着人们,试图将人们的落后思想改变。伟人***曾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是奔腾的骏马,叫声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声《呐喊》;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旧社会的《彷徨》;革命家的鲁迅,是寒光闪闪的一把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封建思想。
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一声呐喊。现在鲁迅已远离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是永恒的!他以嘲讽挑战封建,以坚毅挑战谬论,以真理挑战愚昧。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坚持不懈地学习,为整个中华民族忙碌着,时刻不忘爱国志向,用我们的一生肩负起中国伟大复兴的使命!
(选自《中学生课外读本》,有删改)
【小题1】阅读材料(A),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一下消息报道的最基本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