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迈出这一步

①在上幼儿园时的某个春天,我被母亲带到纺织厂,放在宽敞的仓库里。在山一般高的布匹中,母亲给我留下一堆从工厂图书馆里借来、售价3毛8分一本的连环画。在我还只能约略明白一些省份、河流和花朵的含义的年纪,图画拯救了我:它们是连贯的片断,连缀成一个又一个故事,可以与电视屏幕或现实生活交相辉映

②识宇之后,最初与我做伴的是《杨家将》《说唐全传》,还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白马银枪、辕门刁斗、沙场尘烟,成了我最初的幻想世界。每次读金戈铁马读得紧张了,我就抬头看看睛朗的天空,便将这种恐慌消解了。就这样,我读了《水浒传》《荡寇志》,然后再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③小学毕业时,我读了李青崖先生译的《三个火枪手》。我本指望从中看到豪侠击剑,却被老版小说中的插图迷住:骑士帽、剑与酒杯、巴黎的旅馆与衬衣。于是,那一个夏天,我如蚕食桑叶,跟着线索读这本书。我也读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里面的拉斯蒂涅,年纪轻轻就想在巴黎当野心家于是,我对兵戈剑侠的爱好,被欧洲的街道剪影取代了。

④上高二时,我读了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等》。这篇小说写在一个推拿医生的候见室里,一群姨太太在聊天。具体的情节我忘了,只记得结尾有一段对上海景色的描写,写一只猫缓缓走过。不知为何,读这篇时,我很想去上海。于是2002年,我去上海读大学。

⑤从大一到大二,除了完成学业,我自己也写东西。那时我没多想什么只觉得自己喜欢写东西,那就继续写吧。到2004年3月,大二的下半学期,我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到2006年时,我读大四,出到第4本书了。

⑥2007年夏天,我决定去巴黎。一半原因是我读了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另一半是因为小时候读大伸马与巴尔扎克的书所受的影响。我爸说:“巴黎?我知道,巴黎圣日耳曼足球队嘛!莱昂纳多和拉易(两位巴西球星)都在那儿踢过球!”本来大学毕业一年后,我一个月写几篇约稿就够我的开支了,但为了攒去巴黎的钱,我开始增加工作量。从2008年到2010年,我还兼职在上海的一个频道做解说嘉宾。当然,我最初去做解说嘉宾,多少也是为了圆自己中学时给父亲吹的一句牛:“将来,我要去解说篮球!”

⑦2012年秋天,我去法国的领事馆面签。签证官问我:“为什么要出国呢?我回答道:“因为到29岁,我才攒够了钱,可以学想学的东西。”一个人年少读书时立下的愿望,会一直跟着那个人一辈子吧?

⑧2014年,我去了莫奈与伦勃朗的故乡后,出版了莫奈和伦勃朗的传记:那是我当年在上海时就存着的心思。我跑去巴黎圣日耳曼队的主场看球,拍下拉易和莱昂纳多的海报,发给我爸爸看。

⑨许多愿望与念头,都是这么循环往复的。

⑩持续地跑步和写作,也让我明白:人的潜力是很大的。比如,我曾告诉自己:你可能以后每天都得写一两篇稿子。那时的我一定对这种念头瞠目结舌。但当你习惯了这种节奏,就像做力量训练,不断给自己增加难度,你就会发现,还好,还承受得来。

⑪到巴黎的第6年,我还在写东西,顺便翻译了当初让我来巴黎的动力之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现在想想,我人生的大多数转折,都跟所读的书有关系﹣﹣其实许多人都如此,只是我还记得缘由罢了。读过的书,不定都记得住,但会存在心里,在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了你的人生。

⑫最初的念想在哪里生了根,多年之后,说不定就会在那里发芽。锻炼、读书、写作,包括每个人自己的活儿,只要是朝着那个方向做了,都不会白费。人生在世,非苦即累,一定会占一样。在艰难得不知所措时,踏出第一步,顺着惯性继续走下去,不要多想,走过一段,你多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自己。如果一直在原地发呆,那你永远是原来的自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⑬无论在任何惶感的时刻,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迈出这一步,试试看。

(1)选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我”的成长历程,请作简要分析。
(2)从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在我还只能约略明白一些省份、河流和花朵的含义的年纪,图画拯救了我:它们是连贯的片断,连缀成一个又一个故事,可以与电视屏幕或现实生活交相辉映。”为什么说“图画拯救了我”?
(4)请简要赏析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5)选文插叙了父亲对巴黎圣日耳曼足球队的描述,其作用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10:3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