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935年,日寇魔爪伸向华北。这年开学典礼,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问了全校师生三个问题,先问:“你是中国人吗?”师生皆答:“是!”再问:“你爱中国吗?”师生齐答:“爱!”又问:“你愿意中国好吗?”师生声如雷震:“愿意!”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振奋起师生们的昂扬爱国斗志。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风雨磨难、几多艰难坎坷,有一种信仰从未改变,那就是爱国。不论是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抑或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还是方志敏的“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激昂的主旋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凝聚起亿万炎黄子孙“沛然莫之能御”的强大力量。

古人云“爱国如饥渴”,又云“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爱国报国,是流淌在炎黄子孙血液之中的使命召唤。1947年底,在英国留学9年的彭桓武搭上回国的海轮。面对“为什么回国”的提问,这位未来的“两弹一星”元勋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上世纪50年代初,被美国称为“一人抵得上五个师”的钱学森一心想从海外回国,面对美国政府的阻挠,他在法庭上义正辞严地宣告:“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在失去自由五年后,他毅然踏上归途。这般以身许国的决绝,好比绿叶对根的深意,令人感佩。

孙中山先生曾言,“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知道怎样爱国。”走过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国人许国报国的使命担当未变分毫。2009年底,科学家黄大年通过“千人计划”回国,他全身心寄情科研,累到病倒,苏醒后还在叮嘱:“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开山岛的守护者王继才,32年默默驻守孤岛,把一腔爱国情都献给了祖国边防。奋进在新时代,我们同样一次又一次被伟大的爱国者震撼着、感动着,又鼓舞着、坚定着我们内心的信仰。

一百年前,正值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在《湘江评论》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番发问,如今依然令人振奋而警醒。回望历史的天空,肩负时代的使命,延续亿万国人的爱国情、强国志与报国行,依然必要而紧切。不弃涓滴、汇流入海,驱动中国这艘巨轮永续向前,一直期待着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常春晖文,《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3,有删节)

【小题1】为本文拟写一个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论文中所列事实的作用有不同,如首段用张伯苓三问师生之事引出本文话题,第三段则以彭桓武和钱学森的事例论证了本段论点。
B.第二段引用徐锡麟、林则徐和方志敏诗文中的句子共同论证了中华儿女爱国之心从未改变。
C.第四段为了论证被伟大爱国者感动、鼓舞着的我们对爱国信仰同样坚定,作者选取了科学家黄大年和开山岛守护者王继才的事例。
D.结尾段引***的文字呼吁我们现在仍然要敢于为国家、社会发声,并且付诸行动。
【小题3】爱国无处不在。对我们中学生而言,点滴之处亦能见出此心此志。请举身边一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你如此认为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3 12:4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