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能否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①刘慈欣的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拥有强大技术的外星生物把所有汉字一网打尽,按照古诗的格式进行排列组合,然而,最终,外星人却发出了jŭ sàng的喟叹:诗人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独特,即便掌握了穷其所有的“大数据”,也无法组织出超越李白的诗篇。现实生活中,《清华附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也引发众人关注。

②用“大数据”分析诗词,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

③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诗词的本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其中的意象和情趣往往只可意会,需要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④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能营造出合乎情理且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意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无疑是对诗词的拆解。正如一个美女从整体来看,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别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⑤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止步于按罗求全,需要浸润式的细读品味。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沉浸体会,正如枕径无法代替苦功。清华附小学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义。

⑥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并非一无是处,但总归显得 了。小说《许云》的结尾,不可一世的外星生物承认了技术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有删改)

【小题1】根据第①段中的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小题2】作者认为“大数据”分析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诗词的欣赏研究应该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填入第⑥段最恰当的成语是(   )
A.刻舟求剑
B.买椟还珠
C.滥等充数
D.画蛇添足
【小题4】文章两次提到刘慈欣的小说《诗云》,分析其各自的作用。
【小题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章第 段中最合适,理由是

通过大数据不难得出结论:苏轼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4 12:5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