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玉米的黄粒(D)对紫粒(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植株为亲本杂交得F
1,F
1自交得F
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进行深入研究。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在F
2的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3)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从经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以F
1获得的一组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相交方式
| 黄粒抗病
| 紫粒抗病
| 黄粒不抗病
| 紫粒不抗病
|
自交(后代)
| 898
| 305
| 138
| 65
|
测交(后代)
| 210
| 207
| 139
| 131
|
对以上结果,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甲同学认为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①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判断正确,理由是F
1的自交和测交后代中均出现了_________的个体,而后代表现型的数据偏离理论值的现象可能是由__________引起的。
②为探究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你的思路是___________,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