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的心
孙君飞
①一位作家称:称职的作家应该具备两只翅膀——幽默和悲悯。其实,做人也需要这样,幽默是乐观的智慧,悲悯是至爱的善良。
②在交往中,我很看重心有悲悯的人。悲悯绝不是“厚黑学”鄙视的“心慈手软”,而是孕育各种美德之花的肥沃土壤,是对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最后的拯救。悲悯可以表现出一种“以柔克刚”的拒绝的姿态,比如你对贫穷的人、弱势的人、被伤害和侮辱的人、被不公所排挤和打击的人表示悲悯,等于你在拒绝贫穷、弱势、伤害和侮辱、不公的待遇,这表现出你的良知和对希望的坚韧的祈盼。
③内心丧失悲悯的人,也许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强,但这种坚强有可能就是一种执迷不悟,一种失重的无望的跌落。这种人,他可以永远对人间的贫穷无动于衷,弱势也只是衬托出他自己的强大,即便他不会接连不断地伤害和侮辱他人,也会有意无意地持久地伤害和侮辱其它生命,比如动物在他眼里永远是美食和交易的工具,花草永远可以被践踏、被粗暴地干涉(让南方的树木“背井离乡”,孤零零地移居到北方,成为荒谬而孤苦的炫耀赏玩对象),他虽然不会制造不公,但一定会在各种不公中麻木不仁、随波逐流,甚至载歌载舞,在暗中坚持不懈地为自己捞取好处,攫取利益,——很容易的,心里面没有悲悯的人,不知不觉中成为人间不公的“帮凶”,将更多人和生命拖入不堪的境地。
④悲悯携带着其它美德在人与人之间寻找良知、希望、救助、和谐与公平,它比智慧更有力量,它比意志更可靠。一个悲悯的人天然地让人亲近。 。悲悯让灵魂变得更温煦、润泽和圣洁。
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悲悯者从始至终都是得道者和多助者,他虽不多言,但众人为他说话,他虽曾被误解,但行动就是正确的解答,因为多美德而多帮助,或者他一直在帮助他人,同时也在帮助自己,悲悯是一个整体的联接、一个宽大的出口、一个不分彼此的提升。“那种智力发达却无法与人合作协调的人,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是最为可怜的人,这样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智力发达却不能跟人合作协调,这其实是大愚蠢,愚蠢的原因在于这种人缺少美德,更不懂悲悯,不修德者、不悲悯者永远是自私自误的可怜人,认为自己很强大、很完美、很坚强,从而远离了人群和人心。
⑥悲悯的人从来不会看重金钱、地位和名誉,他不会作茧自缚,他还热忱地帮助别人脱掉枷锁、远离不幸,他喜欢朝人群里走,向其它生命致敬,而当他安静一人时,心里也有他人和其它生命,他不剥夺而习惯给予,他不伤害而习惯抚慰,他不侮辱而习惯敬畏,他只想着帮助别人,却在最后得到了最多的帮助,原来他的手就是众人的手,他的路就是众人的路。
⑦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大功臣西乡隆盛,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上野为其树立一尊铜像,据说惟妙惟肖,雕刻出了这位大人物的精气神。但一位前来瞻仰西乡隆盛,却没有见过他本人的西方雕塑家则认为,这尊铜像与西乡隆盛本人并不像。闻者大为吃惊,他解释说:“数万青年为他献出了生命,这样的人眼角、嘴角理应露出慈祥。而这尊像却没有一点慈祥之意,只有坚强的一面,简直像一个恶棍,没有什么人会为这种人奉献生命的。”据后来一些见过西乡隆盛本人的老一辈人讲,这尊铜像确实不像!
⑧没有悲悯,只有坚强,这样的人在西方雕塑家眼里无异于恶棍,换言之,对众人的悲悯远比自己一个人的坚强重要得多,何为得道,何为失道,缘何多助,缘何寡助,问一问有无悲悯便可立判明了。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称职作家应具备幽默和悲悯,引出论点:做人需要具有悲悯的情怀。 |
B.文章第③段从反面列举了内心丧失悲悯的人的种种情形,论证这种人的坚强有可能就是一种执迷不悟,一种失重的无望的跌落。 |
C.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
D.第⑦段用西方雕塑家评论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大功臣西乡隆盛的铜像的事例,证明坚强的人就是具有悲悯之心的人。 |
A.白鳍豚濒危,人们流着眼泪继续做某些让白鳍豚灭绝的事情,包括继续发展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等。 |
B.杜甫由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声。 |
C.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足见诗人的悲悯情怀,至今人们怀念他、歌颂他。 |
D.当简·爱重新回到双目失明已经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的身边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悲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