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有片竹
潘永修
我先前住的平房小院是由一片小竹林改建的。我刚搬进来时,窗前还有一堆建筑垃圾。一场春雨过后,神不知鬼不觉地从砖石缝隙里钻出几枝细笋,我轻轻地把神石都开,才知这是竹子。
竹就在我书房兼卧室的窗下,不多,一席见方,仅有十几株,竹的品美应该说是楠竹,长足最粗也不过擀面轴粗细,竹笋每年发两茬,春一茬,暑一茬。署笋纤弱,逶逶迤迤,总也长不大、春笋茁壮,如把钉,黝黑带紫。一夜之间,上蹿尺把高、丈余高的修竹,从出笋到长足,前后不过十来天时间。行的生长很怪,不知道的以为竹竿是逐年长粗的,常常问:“几年了长这么大?”岂不知竹的粗细是“胎里带”,打从一出地皮就定型了的。笋有多粗,竹竿将来就多粗,不变的。先是一节一节,笔直挺拔地上去,然后斜刺里生出枝丫,大枝分小枝,小枝分幼枝,这时候,整株看上去像冬天的一棵树,光溜溜的,无叶,显得极单调。不过也就几天,叶儿出来了。很快地,一簇簇一蓬蓬,不消几日,便是婆婆娑娑,一片葱绿了。
竹的繁衍能力极强,皆因其根系特别发达,竹笋出地为竿,憋闷在地下的就是根了。关节处生满毛细根须,吸取土壤的养分。因此,稍不留意,院子里这儿那儿会突然地置出一株笋来。甬道本来是砖铺的,常常被竹笋儿拱得歪七扭八。为了院里整洁,不得不将蔓生的竹笋砍了,只留窗前的一方。
竹是常绿植物,一年四季葱葱茏茏。盛夏,炽热的阳光透过竹丛的筛滤,麻麻花花照进室内,把满屋映得绿莹莹的,清清爽爽,隐隐透着一股竹的甜香。冬日里,日光把竹的剪影描在窗帘上,呀,好一幅丹青水墨画儿!春日的午后,斜阳融融,泡一杯茶,览一卷书,独坐沙发上,看竹影摇曳,听竹叶响动,苏苏索索,极有韵致,心中还有什么不知足呢!
竹就是音乐,竹就是诗,竹就是画!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实在是说到竹的妙处,竹的格调高雅,它迎风傲雪不畏严寒,“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又称中国画中的“四君子”。竹的作用也大得很。苏东坡曾谓:“食者竹笋,衣者竹互,载者竹篾,烧者竹薪,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咱不说江南,单说我家:春笋可吃,鲜笋炒肉丝,脆生生一碟美菜;夏天可以遮荫避凉;感冒发烧,小便赤黄,摘几片竹叶,煎煮一大碗,加白糖作引,趁热喝下,发一身汗,百窍自通,症痛俱无,小小竹竿也有多种用途,邻家孩童要钓竿,全不用商店去买,掂刀来砍便是,竹竿细的做篱笆,做豆角架,粗的做帐竿……
我住在那里十几年时间,有朋自远方来,摸不清门户,门口老传达就说:“笔直朝里走,墙内有竹者便是。”久之,朋友建议:“何不将府第称做‘修竹斋',有人来找,也使当,免得费口舌!”我想也是,因而命名。
(选自《北京晨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围绕“窗前那片竹”这一叙事线索,主要写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新竹
[宋]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棉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
注:箨龙,竹笋的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