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出声儿来(钱钢)

我们中国人,把“看书”叫做“读书”。顾名思义,“读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儿来。你瞧,“书声琅琅”,“抑扬顿挫”,这些词儿,都形容了老辈人读书的情形。不过,这些年里,这种读书的情景越来越少见了,可是,我还是赞成读书读出声儿来

我的母校——杭州市西湖小学,有几位从军队文工团转业的语文老师,他们极重视学生的朗读,我的班主任卜庆荣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当她站在讲台上,充满感情地领着我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常使我们想起,卜老师家墙上那张她当年在舞台上报幕的照片。像导演训练演员一样,她严格地(甚至是过分严厉地)要求我们读书、背书。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她教我们朗读《狗又咬起来了》《大嫂,停下你送行的脚步吧》等课文的情形—课文是记不真切了,深深印在记忆中的是那动人的语调。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①音调”。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音调”都像音乐般优美老作家孙犁写过一部名为《铁木前传》的中篇小说,作品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白帆上,就没有经过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

我曾多次阅读《铁木前传》,每次,我都要高声朗读这段结尾。正是在那种②读”的愉快中,我体味到了孙犁语言的清新。

我还喜欢高声朗读高尔基的《意大利童话》。

我还喜欢朗读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如华山的《英雄的十月》。

记得有位老同志曾对我说,③中国文学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诉诸听觉,诗,自不待说,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小说,同样鲜明地保留了听觉艺术的特点,如明白、晓畅、上口等等。

其实又何止是中国的作品如此?不久前,我听我的一位邻居用俄文背诵菜蒙托夫的抒情诗那音调是那么优美迷人,以至于我的那位邻居坚持认为,俄文是世界上最富韵律感的文字。

其实又何止“文学”如此?好的演说词,好的报刊言论,好的日记、书信,甚至好的理论书,都能使人在听觉上获得美感。

读书读出声儿来,就是说,要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这种美感。

我永远感激我那位敬爱的卜老师,她使我和我的同学们从小受过严格的朗读训练。长大成人后,提笔写作,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的音韵旋律就会在耳畔萦绕。

当然,有些“音调”终究会显得陈旧过时,束缚自己的文笔。④那么,就捧起新的优秀的书籍再读吧,去寻找新的气韵,新的音色,不消说,还是得“读出声儿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和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音调”本义指声音的高低程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适合朗读的特点。
B. ②“读”指作者反复默读《铁木前传》。
C. ③句告诉读者,中国文学具有借助听觉展现美的特征。
D. ④句建议人们在新的优秀书籍中寻找新的意境和韵味,新的与众不同的特性。
【小题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要大声朗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B. 读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还要读外国的作品。
C. 读书就要朗读新的优秀的书籍。
D. 读书就要“读出声儿来”。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极力主张朗读,因为朗读能获得美感。
B. 培养读书的美感,要从少年时代开始,因为少年喜欢朗读,擅长朗读。
C. 本文作者认为读书是抑扬顿挫的吟唱,对从小受到严格的朗读训练,培养起来的读书美感记忆深刻,且可受用一生。
D. 本文作者谈的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而且言辞恳切,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写得亲切自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8 10:4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