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大象在中国

①长鼻,大耳,憨态可掬的庞然大物——象,如今大量繁衍生息在非洲及东南亚国家。3000多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也处处遍布着它的足迹。

②1973年,甘肃省庆阳市马莲河畔发掘出一具大象化石,装架后的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3米。因该象化石出土于黄河流域,故定名“黄河象”。黄河象化石对古代甘肃庆阳地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③甲骨文中有“”字,字形十分形象:胖体、长鼻,活脱脱一幅大象的简笔画。甲骨卜辞中,有不少记载商人捕象的事,最多一次捕获竟达7头之多,《甲骨文合集》37365:“获象七,雉三十。”可见,在商人聚居的黄河流域,大象是普遍存在的。今天河南省简称“豫”,原因就是其地古时候产象。“豫”字的本来意思就是象,《说文》:“豫,象之大者。”有人据此推测,那时的黄河流域曾是森林茂密、气候温润的地方。

④后来,随着林木的大量砍伐及气候变冷,大象逐渐南迁,至战国时,我国北方已经见不到象的踪影了。这一点,在《韩非子·解老》中有反映:“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因为人们见不到活象了,只能根据死象的骨骼揣摩其形象。这就是“想象”一词的。

⑤商朝时候,人们用象帮助劳作,甲骨文的“为”字就是手牵象的会意字,用象干活,这就是“为”,后来“为”成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万能”动词,这也说明了象与我国文字的渊源。

⑥我国古代人民把大象视作吉祥物。殷墟出土文物中,有玉象、象尊等,造型玲珑可爱。古代,达官贵人佩戴象牙饰物以显示身份。象箸、象栉、象环、象簟都是名贵之物。过去把豪华的筵席称为“象筵”,意含吉祥富贵。民间年画中,有童子骑象持如意图、象背驮花瓶图,也是取“吉祥如意”“太平有象”之意。

⑦“象”象征着吉祥欢乐,“豫”也是。《尔雅·释诂》:“豫,乐也。”《易经》中六十四卦之一的“豫卦”,是吉利之卦。《易经》:“象曰:‘雷出地奋,豫。’”春天,雷声震动,万物复苏,自然界一切顺祥、和乐。欧阳修《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则告诫人们不要耽于享乐。上海有著名的“豫园”,园主人潘允端。他年轻时将住宅西面的菜田一角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建造园林。后入仕途,曾任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还乡后,全力以赴修建园林,称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故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之意。

⑧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象的数量锐减。现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小的野生象种群,已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冒易公约。

(作者:陈运舟,选自《咬文嚼字》,有改动)

【小题1】阅读③—⑦段,说说人才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象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小题2】阅读第③段,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有人据此推测,那时的黄河流域曾是森林茂密、气候温暖的地方。
【小题3】第⑦段要有两种说明方法,任选其中一种,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3 01:4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