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的小城。“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这块土地,曾经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边关要塞。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此云集,从事贸易:中原、佛教、西亚等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使得敦煌具有文化的独特价值和迷人魅力。
这些繁荣的景象在莫高窟的壁画上有着生动的记载。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集大成者。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历代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00年,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藏经洞中挖出了公元4~1l世纪的佛教经卷、绢画等文物50000余件……从此敦煌在被掠夺中走向世界。英国人斯坦因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法国人伯希和掠走精品约5000件……面对敦煌的劫难,中国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金石考古学家罗振玉公开发表《莫高窟石室秘录》,向国人公布了敦煌无比重大的发现和痛失国宝的真实状况。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胡适、郑振铎、刘半农等都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研究工作中来。
(节选自徐可《大敦煌》,有删改)
(材料二)
敦煌文物的价值非常珍贵,但材质脆弱。西北地区自然气候又恶劣,地震和风沙的破坏,都让其受损程度加剧。以莫高窟为例,壁画是属于土质文物,本身十分脆弱,加上病害时有发生,不断危害着壁画的安全。另外,每年大量游客涌入洞窟,打破了原来恒定的小气候环境,大大加速脆弱的壁画和彩塑的褪变。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我们研究院制定了《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等相关制度,有目标、分目标,也有原则和措施。
(节选自樊锦诗演讲,有删改)
(材料三)
浓缩1650年,跨越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展览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教煌——走入“时光”,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妆容;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细节片段。
策展人涂宇庆介绍,此次展览开创“镜头式策展”新思路,以电影镜头语言设计观展路线,让观众换一种方式看敦煌,利于文化的传播。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好敦煌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