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化学科学
- 电解质的电离
- 离子反应及发生条件
- + 离子反应的应用
- 离子共存
- 离子反应的实际应用
-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 化学反应原理
- 有机化学基础
- 物质结构与性质
- 化学实验基础
- 化学与STSE
- 初中衔接知识点
在下列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无色透明的水溶液中,K+、Mg2+、I-、MnO4- |
B.pH=1的NaNO3的水溶液中,NH4+、Fe2+、SO42-、Cl- |
C.c(HCO3-)=0.1 mol·L-1的溶液中,Na+、K+、CO32-、Br- |
D.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mol·L-1的溶液中,H+、Al3+、Cl-、NO3- |
某校化学小组的同学开展测定Na2S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中Na2SO3质量分数的探究实验,他们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1)小明同学用图中的发生、收集装置。甲、乙两试管各有两根导管,连接对应接口后,倒置盛稀硫酸的试管,发生反应,放出气体。则稀硫酸应置于____ 中(填“甲”或“乙”);G管可以用化学实验室里的一种常用仪器代替,你认为这种仪器的名称是____ 。仪器甲、乙接口的连接方式如下:A连接___ ,C连接F;(填写接口的编号)
(2)小李同学用沉淀法测定Na2SO3的质量分数。
操作流程:

①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 。
②操作Ⅰ之前,为判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 设计如下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___ 。
③根据以上数据得出Na2S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 。
④小丽同学经认真分析,上述实验操作均正确,但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验证方法__________ 。

(1)小明同学用图中的发生、收集装置。甲、乙两试管各有两根导管,连接对应接口后,倒置盛稀硫酸的试管,发生反应,放出气体。则稀硫酸应置于
(2)小李同学用沉淀法测定Na2SO3的质量分数。
操作流程:

①操作Ⅱ的名称是
②操作Ⅰ之前,为判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 设计如下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A.取少量上层清液,继续滴加稀H2SO4,若沉淀产生则说明BaCl2已过量。 |
B.待浊液澄清后,继续滴加BaCl2,若无沉淀产生则说明BaCl2已过量。 |
C.待浊液澄清后,继续滴加稀H2SO4,若沉淀产生则说明BaCl2已过量。 |
④小丽同学经认真分析,上述实验操作均正确,但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某溶液中存在Mg2+、Ag+、Ba2+三种金属离子,现用NaOH、Na2CO3、NaCl三种溶液使它们分别沉淀并分离出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溶液,滤出一种沉淀,所加溶液顺序正确的是( )
A.Na2CO3 NaCl NaOH | B.NaCl NaOH Na2CO3 |
C.NaOH NaCl Na2CO3 | D.NaCl Na2CO3 NaOH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加入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A.NaCl溶液(BaCl2):加入足量Na2CO3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适量盐酸并加热 |
B.KNO3溶液(AgNO3):加入足量KCl溶液,过滤 |
C.NaCl固体(Na2CO3):加适量稀盐酸,加热蒸发 |
D.CO2(HCl):将混合气体通过NaHCO3饱和溶液 |
甲、乙、丙、丁分别是Al2(SO4)3、FeSO4、NaOH、BaCl2四种物质中的一种,若将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沉淀消失,丁溶液滴入甲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据此可推断丙物质是( )
A.Al2(SO4)3 | B.FeSO4 | C.BaCl2 | D.NaOH |
某地有甲、乙两工厂排放污水,污水中各含有下列8种离子中的4种(两厂不含相同的离子):Ag+、Ba2+、Fe3+、Na+、SO42-、NO3-、OH-、Cl-。两厂单独排放都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如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沉淀后污水便变成无色澄清的只含硝酸钠而排放,污染程度大大降低。关于污染源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A.SO42-和NO3-可能来自同一工厂 | B.Cl-和NO3-一定在相同的工厂 |
C.Ag+和Na+可能来自同一工厂 | D.Na+和NO3-一定来自不同的工厂 |
含MgCl2、AlCl3均为nmol的混合液,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有关离子沉淀或沉淀溶解与pH的关系如下表。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与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
离子 | Mg2+ | Al3+ | 物质 | Al(OH)3 |
开始沉淀pH | 8.93 | 3.56 | 开始溶解pH | 8.04 |
完全沉淀pH | 10.92 | 4.89 | 完全溶解pH | 12.04 |
A.![]() | B.![]() |
C.![]() | D.![]() |
下列化学过程的表述或数据说明,明显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向含有1mol KAl(SO4)2的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沉淀质量最大时,沉淀的总的物质的量却并非是最大值 |
B.将0.12mol Cl2 通入到100mL 1mol/L 的FeI2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是:12Cl2+10Fe2++14I-=10Fe3++7I2+24Cl- |
C.较高的温度下,可以测得0.1mol/L氨水的电离度为55%左右 |
D.十六烷的裂化产物中不饱和烃的分子数可能会超过50% |
Fe3+、SO42﹣、Al3+和X四种离子以物质的量之比2: 4 :1 :1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X可能是( )
A.Na+ | B.Cl﹣ | C.CO32﹣ | D.OH﹣ |
在给定的 4 种溶液中,加入以下各种离子,各离子能在原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有
A.滴加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Fe2+、NH4+、Cl-、NO3- |
B.能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溶液:Na+、NH4+、S2-、Br- |
C.水电离出来的 c(H+)=10-13mol/L 的溶液:K+、HCO3-、Br-、Ba2+ |
D.pH 为 13 的溶液:CO32-、SO32-、S2O32-、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