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著阅读- (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下题。
(1)根据画面和文字,在第二幅画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人名。祥子的噩梦中出现这些人的原因是 ② 。
(2)第6幅是连环画的结局。1955年《骆驼祥子》再版时,老舍曾做了删改,删去旧版第23章的后半部分与第24章的全部。1982年起恢复旧版原貌。下面的连环画是根据1955年版创作的。两个结局相比,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画面和文字,在第二幅画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人名。祥子的噩梦中出现这些人的原因是 ② 。
(2)第6幅是连环画的结局。1955年《骆驼祥子》再版时,老舍曾做了删改,删去旧版第23章的后半部分与第24章的全部。1982年起恢复旧版原貌。下面的连环画是根据1955年版创作的。两个结局相比,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文- (共1题)
2.
(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很多人去台北,只为去一次“诚品”。好书不寂寞,阅读不打烊,深耕文化,激发创意,浸润心灵。全球率先推出24小时营业的诚品敦南店,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书店的经营生态,更是公众的阅读习惯。初次到台北的小林,在诚品敦南店享受了夜读的快乐。读书时他翻阅了“世一”出品的《中华活用大辞典》,并在微信“班级交流群”中上传了数张照片。
题目一:同学小树上传了《现代汉语词典》的相关照片(见下页附图),并想写一段话,介绍两种词典编排体例(格式)的区别,请你帮他设计这段话。
(要求:内容正确,条理清楚,字数在150-200之间)
题目二:语文老师看到了他们上传的照片,请同学们写一段评论,评价两种词典的优劣,你也试一下吧。(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字数在150-200之间)
(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耳目一新”的意思是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学习上,耳目一新的方法让我们印象深刻;生活中,耳目一新的场景让我们久久不忘……有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请以“耳目一新”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读了前面的现代文阅读材料,相信你对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有了一定了解。请你结合自己课堂上学过的或从其他渠道了解的科学知识,展开想象,以“科学很好玩”或“让科学流行起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很多人去台北,只为去一次“诚品”。好书不寂寞,阅读不打烊,深耕文化,激发创意,浸润心灵。全球率先推出24小时营业的诚品敦南店,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书店的经营生态,更是公众的阅读习惯。初次到台北的小林,在诚品敦南店享受了夜读的快乐。读书时他翻阅了“世一”出品的《中华活用大辞典》,并在微信“班级交流群”中上传了数张照片。
题目一:同学小树上传了《现代汉语词典》的相关照片(见下页附图),并想写一段话,介绍两种词典编排体例(格式)的区别,请你帮他设计这段话。
(要求:内容正确,条理清楚,字数在150-200之间)
题目二:语文老师看到了他们上传的照片,请同学们写一段评论,评价两种词典的优劣,你也试一下吧。(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字数在150-200之间)

(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耳目一新”的意思是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学习上,耳目一新的方法让我们印象深刻;生活中,耳目一新的场景让我们久久不忘……有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请以“耳目一新”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读了前面的现代文阅读材料,相信你对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有了一定了解。请你结合自己课堂上学过的或从其他渠道了解的科学知识,展开想象,以“科学很好玩”或“让科学流行起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3.- (共1题)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在经历了三月的乍暖还寒,四月杏花春雨的飘飘洒洒、淅淅沥沥后,夏季里的节日——端午便如期而至了。端午在农历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
②早在先秦时期,这一天被认为是“恶月恶日”。生于这一天的人,认为是会给父母和国家带来灾难的。有的人侥幸长大做了官,仕途也会因此遭遇坎坷。大约到秦汉之后,人们才想了一些办法,如在这一日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以驱五毒、祛瘟疫、除厄运。唐玄宗时,每年端午节都会发给百官“百索”,“百索”是五彩丝线拧成的绳子,可以佩dài在脖子上、腕上,一如今天的项链、手链。不知如今的shǒu饰是否由此而来?这种彩索,据说是用以捆缚“五毒”的。所有这些求祥祈福的活动,都使我们的端午充满了古老的色彩。大约到了明、清之后,“恶日”慢慢变成“善日”。女孩儿在这天头簪火红的榴花,出了嫁的女子回娘家。端午节也成了迎接夏日、亲人团聚的欢乐节。人们期盼端午到来,也是想念那香糯的粽子了。 ,吃上一口,犒劳一下寡淡的舌尖,满身疲惫顿时烟消云散。赛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项目,古往今来描写龙舟竞渡的作品不计其数,最为生动的当推中唐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①影斡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③。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让人 !
③如今,端午节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人们在端午节的假期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品味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注释:①棹(zhào):船桨。 ②斡(wò):转,运转。斡波,划水。③瞬:目动,眨眼。
(1)下列词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坎坷(kě) 佩戴 首饰 祈福(qí)
B.坎坷(kē) 佩带 手饰 祈福(qǐ)
C.坎坷(kē) 佩带 手饰 祈福(qí)
D.坎坷(kě) 佩戴 首饰 祈福(qǐ)
(2)阅读第②段中《竞渡歌》片段,对诗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棹影斡波飞万剑”,形容船桨上下翻飞迅捷,溅起的水花犹如万把利剑飞向两边。
B.“鼓声劈浪鸣千雷”,运用夸张极言击鼓之声震天动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声势浩大。
C.“两龙望标目如瞬”,赋予龙舟以人的神态,将两舟争先恐后驶向目标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D.“坡上人呼霹雳惊”,“霹雳”指“迅猛的雷声”,这里用“霹雳”来形容坡上观众的呐喊声骤起且惊天动地。
(3)根据语意,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慢慢剥开粽叶,露出色泽雪白的粽子,用筷子戳起,滚着白糖流连忘返
B.慢慢剥开粽叶,露出色泽雪白的粽子,用筷子戳起,滚着白糖身临其境
C.色泽雪白的粽子被慢慢剥开,用竹筷戳起,滚着白糖流连忘返
D.色泽雪白的粽子被慢慢剥开,用竹筷戳起,滚着白糖身临其境
(4)龙舟竞渡的一支参赛队要在彩旗上印一“龙”字,同时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势,下列最适合印在彩旗上的一项是( )

(5)以传统节日、节气为题材的对联也是别具特色的,下列各项中与上联“端午午时人赏午”构成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谷雨雨后禾享雨
B.立春春日客游春
C.小雪雪中郎堆雪
D.中秋秋夜夜悲秋
(6)学校开设了以“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诗词晨诵课程《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品味诗句遣词炼字之妙,感受杜甫、苏轼等诗人博大的胸怀。学期末,老师请大家用一句话谈谈诵读最主要的收获,下列回答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诵读活动让我更加优雅、诗意地生活。
B.诵读活动让我了解了传统节日的内涵。
C.诵读活动让我敏锐地感受物候的变化。
D.诵读活动让我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
①在经历了三月的乍暖还寒,四月杏花春雨的飘飘洒洒、淅淅沥沥后,夏季里的节日——端午便如期而至了。端午在农历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
②早在先秦时期,这一天被认为是“恶月恶日”。生于这一天的人,认为是会给父母和国家带来灾难的。有的人侥幸长大做了官,仕途也会因此遭遇坎坷。大约到秦汉之后,人们才想了一些办法,如在这一日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以驱五毒、祛瘟疫、除厄运。唐玄宗时,每年端午节都会发给百官“百索”,“百索”是五彩丝线拧成的绳子,可以佩dài在脖子上、腕上,一如今天的项链、手链。不知如今的shǒu饰是否由此而来?这种彩索,据说是用以捆缚“五毒”的。所有这些求祥祈福的活动,都使我们的端午充满了古老的色彩。大约到了明、清之后,“恶日”慢慢变成“善日”。女孩儿在这天头簪火红的榴花,出了嫁的女子回娘家。端午节也成了迎接夏日、亲人团聚的欢乐节。人们期盼端午到来,也是想念那香糯的粽子了。 ,吃上一口,犒劳一下寡淡的舌尖,满身疲惫顿时烟消云散。赛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项目,古往今来描写龙舟竞渡的作品不计其数,最为生动的当推中唐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①影斡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③。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让人 !
③如今,端午节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人们在端午节的假期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品味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注释:①棹(zhào):船桨。 ②斡(wò):转,运转。斡波,划水。③瞬:目动,眨眼。
(1)下列词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坎坷(kě) 佩戴 首饰 祈福(qí)
B.坎坷(kē) 佩带 手饰 祈福(qǐ)
C.坎坷(kē) 佩带 手饰 祈福(qí)
D.坎坷(kě) 佩戴 首饰 祈福(qǐ)
(2)阅读第②段中《竞渡歌》片段,对诗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棹影斡波飞万剑”,形容船桨上下翻飞迅捷,溅起的水花犹如万把利剑飞向两边。
B.“鼓声劈浪鸣千雷”,运用夸张极言击鼓之声震天动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声势浩大。
C.“两龙望标目如瞬”,赋予龙舟以人的神态,将两舟争先恐后驶向目标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D.“坡上人呼霹雳惊”,“霹雳”指“迅猛的雷声”,这里用“霹雳”来形容坡上观众的呐喊声骤起且惊天动地。
(3)根据语意,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慢慢剥开粽叶,露出色泽雪白的粽子,用筷子戳起,滚着白糖流连忘返
B.慢慢剥开粽叶,露出色泽雪白的粽子,用筷子戳起,滚着白糖身临其境
C.色泽雪白的粽子被慢慢剥开,用竹筷戳起,滚着白糖流连忘返
D.色泽雪白的粽子被慢慢剥开,用竹筷戳起,滚着白糖身临其境
(4)龙舟竞渡的一支参赛队要在彩旗上印一“龙”字,同时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势,下列最适合印在彩旗上的一项是( )

(5)以传统节日、节气为题材的对联也是别具特色的,下列各项中与上联“端午午时人赏午”构成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谷雨雨后禾享雨
B.立春春日客游春
C.小雪雪中郎堆雪
D.中秋秋夜夜悲秋
(6)学校开设了以“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诗词晨诵课程《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品味诗句遣词炼字之妙,感受杜甫、苏轼等诗人博大的胸怀。学期末,老师请大家用一句话谈谈诵读最主要的收获,下列回答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诵读活动让我更加优雅、诗意地生活。
B.诵读活动让我了解了传统节日的内涵。
C.诵读活动让我敏锐地感受物候的变化。
D.诵读活动让我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