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7题)
1.
利用超声波遇到物体发生反射的特性,可测定物体运动的有关参量.图甲中仪器A和B通过电缆线连接,B为超声波发射与接收一体化装置,仪器A提供超声波信号源而且能将B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进行处理并在屏幕上显示其波形.现固定装置B,并将它对准匀速行驶的小车C,使其每隔固定时间T0发射一短促的超声波脉冲,图乙中1、2、3为B发射的超声波信号,1′、2′、3′为对应的反射波信号.接收的反射波滞后时间已在图中标出,其中T0和△T为已知量.又知该测定条件下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0,则根据所给信息可判断小车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为( )


A.向右,![]() |
B.向左,![]() |
C.向右,![]() |
D.向左,![]() |
2.
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更重要的是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下列关于思想与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速度定义式![]() ![]() |
B.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
C.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
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
3.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潜水器。假设某次海试活动中,“蛟龙号”完成海底任务后竖直上浮,从上浮速度为v时开始计时,此后“蛟龙号”匀减速上浮,经过时间t上浮到海面,速度恰好减为零,则“蛟龙号”在t0(t0<t)时刻距离海平面的深度为( )
A.![]() | B.![]() |
C.![]() | D.![]() |
4.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方向运动,甲物体运动的v-t图象为两段直线,乙物体运动的v-t图象为两段半径相同的 圆弧曲线,如右图所示。图中t4=2t2,则在0~t4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体的加速度不变 |
B.乙物体做曲线运动 |
C.两物体t1时刻相距最远,t4时刻相遇 |
D.甲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物体的平均速度 |
5.
在t=0时,A、B两物体在同一地点以相同的初速度沿同一方向运动,A物体的v-t图象如图,B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两物体的位移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运动的时间可能等于A
B. 在途中B始终在A的前方
C. 在途中任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不可能相同
D. 在途中任一时刻两物体的加速度不可能相同

A. B运动的时间可能等于A
B. 在途中B始终在A的前方
C. 在途中任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不可能相同
D. 在途中任一时刻两物体的加速度不可能相同
6.
如图所示,粗糙水平面上有一长木板,一个人在木板上用水平力F向右推着箱子在木板上匀速运动,人的质量大于箱子质量,若鞋与长木板、木箱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受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
B.木箱受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
C.木板受地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
D.木板受地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
7.
如图所示,某健身爱好者手拉着轻绳,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缓慢地移动,保持绳索始终平行于地面。为了锻炼自己的臂力和腿部力量,可以在O点悬挂不同的重物C,则( )

A.若健身者缓慢向右移动,绳OA拉力变小 |
B.若健身者缓慢向左移动,绳OB拉力变大 |
C.若健身者缓慢向右移动,绳OA、OB拉力的合力变大 |
D.若健身者缓慢向左移动,健身者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变小 |
2.多选题- (共3题)
8.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2.0kg的物体放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静止不动,若用竖直向上的力F=5.0N提物体,物体仍静止,取g=10m/s2,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减小5.0N |
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减小2.5N |
C.斜面受到的压力减小2.5N |
D.物体对斜面的作用力减小5.0N |
9.
将一横截面为扇形的物体B放在水平面上,一小滑块A放在物体B上,如图所示,除了物体B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之外,其余接触面的摩擦均可忽略不计,已知物体B的质量为M、滑块A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当整个装置静止时,A、B接触面的切线与竖直的挡板之间的夹角为θ.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物体B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为(M+m)g
B. 物体B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C. 滑块A与竖直挡板之间的弹力大小为mgtanθ
D. 滑块A对物体B的压力大小为

A. 物体B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为(M+m)g
B. 物体B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C. 滑块A与竖直挡板之间的弹力大小为mgtanθ
D. 滑块A对物体B的压力大小为

10.
某装置如图所示,两根轻杆OA、OB与小球蹦及一小滑块通过铰链连接,杆OA的A端与固定在竖直光滑杆上的铰链相连。小球与小滑块的质量均为m,轻杆OA、OB长均为l,原长为l的轻质弹簧与滑块都套在该竖直杆上,弹簧连接在A点与小滑块之间。装置静止时,弹簧长为1.6l,重力加速度为g,sin53°="0.8,cos53°" =0.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轻杆OA对小球的作用力方向与竖直轴的夹角为53°
B. 轻杆OB对小滑块的作用力方向沿OB杆向下,大小为
C. 轻杆OA与OB对小球的作用力大小之比是
D. 弹簧的劲度系数

A. 轻杆OA对小球的作用力方向与竖直轴的夹角为53°
B. 轻杆OB对小滑块的作用力方向沿OB杆向下,大小为

C. 轻杆OA与OB对小球的作用力大小之比是

D. 弹簧的劲度系数

3.解答题- (共3题)
11.
如图,在长直公路上有A、B、C三个点,xAB=146m,xBC=119m,B处为一个受信号灯管控的节点,信号灯每T=10s一次在红灯和绿灯之间转换,亮红灯时车辆不准通过,亮绿灯时车辆准许以不超过v1=10m/s的速度通过,ABC全路段的行驶速度均不得超过v2=20m/s.现有一辆特种汽车,这种汽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时,只有匀速、匀加速、匀减速三个模式可供转换,且在匀加速和匀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均被设定为a=1.0m/s2,匀速行驶的速度大小可在0至v3=25m/s之间选择.当t=0时,绿灯正好亮起,此时汽车停在A处,欲驶往C处,要求汽车尽早安全到达且停在C处.本题中汽车可视为质点.则:

(1)汽车应该在什么时刻通过B节点?通过B节点时的速度大小应该是多少?
(2)汽车最早在什么时刻到达且停在C处.

(1)汽车应该在什么时刻通过B节点?通过B节点时的速度大小应该是多少?
(2)汽车最早在什么时刻到达且停在C处.
12.
(11分)甲、乙两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运动,甲车以1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车站A时关闭油门以4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前进,2s后乙车与甲车同方向以1m/s2的加速度从同一车站A出发,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问乙车出发后多少时间追上甲车?
13.
如图所示,三根不可伸长的相同的轻绳,一端系在半径为R0的环1上,彼此间距相等.绳穿过半径为R0的第3个圆环,另一端用同样方式系在半径为2R0的圆环2上.环1固定在水平面上,整个系统处于平衡.试求第2个环中心与第3个环中心的距离.(三个环都是用同种金属线制作的,摩擦不计)

4.实验题- (共3题)
14.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在纸带上选择0、1、2、3、4、5的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用刻度尺测得三个计数点1、3、5跟计数点0间的距离分别是x1 =1.10cm;x2 =5.10cm;x3 =11.50cm。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_______s;
(2)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v2 =_______m/s;
(3)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a=__________m/s2。

(1)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_______s;
(2)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v2 =_______m/s;
(3)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a=__________m/s2。
15.
某兴趣小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倾斜的球槽中放有若干个小铁球,闭合开关K,电磁铁吸住第1个小球。手动敲击弹性金属片M,M与触头瞬间分开,第1个小球开始下落,M迅速恢复,电磁铁又吸住第2个小球。当第1个小球撞击M时,M与触头分开,第2个小球开始下落……这样就可测出多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

(1)在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有_______。
(2)实验测得小球下落高度H=1.980 m,10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6.5 s,则重力加速度g=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考虑到电磁铁在每次断电后需要时间Δt磁性才消失,因此,每个小球的实际下落时间与它的测量时间相差Δt,这导致实验误差。为此,他分别取下落高度H1和H2,测量n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1和T2,用此法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消除Δt的影响。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________________。

(1)在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有_______。
A.电路中的电源只能选用交流电源 |
B.实验前应将M调整到电磁铁的正下方 |
C.用直尺测量电磁铁下端到M的竖直距离作为小球下落的高度 |
D.手动敲击M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
(3)某同学考虑到电磁铁在每次断电后需要时间Δt磁性才消失,因此,每个小球的实际下落时间与它的测量时间相差Δt,这导致实验误差。为此,他分别取下落高度H1和H2,测量n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1和T2,用此法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消除Δt的影响。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7道)
多选题:(3道)
解答题:(3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