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 一名女司机在高速路上违章驾驶,导致临道男司机怒不可遏。
B. 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接踵而至。
C. 李老师被同学们前呼后应地推上了领奖台。
D. 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A. 承德是北京和天津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
B. 自从开展“一帮一”的活动以来,同学之间不但加深了相互了解,而且增进了友谊。
C.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抱着即使“百防而无一用”,也要“常防不辍”的态度。
D.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市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端午节最令人期待的食物是粽子。包粽子先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放进滚水里煮熟。吃的时候撒上白糖或浇上糖稀,甜糯可口。
①用勺子把湿漉漉的糯米灌入、压紧②再翻过个儿包上③用五彩丝或马莲草绑上④把包粽子的苇叶卷成角形
A.①④②③ | B.④①②③ | C.④①③② | D.④③①② |
2.字词书写- (共1题)
洪流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_________)如泉;或淌过石
板,chán chán(________)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3.诗歌鉴赏- (共1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教,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的体裁是乐府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B. 诗歌通过描写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C.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描写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D.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一句中“惜不得”的意思是宫使把炭抢走了却并不珍惜。
【小题2】请自选角度赏析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最后的游戏
包利民
①一个初夏的午后,阳光暖暖,她把一些箱子从角落里拽出来,准备整理一下,把没用的东西该扔的扔。箱子里多是一些陈年旧物,大部分都是父亲留下来的。父亲去世三年来,这些东西便一直沉默在那里。
②睹物思人,想起父亲的种种,她的心便被回忆淹没。父亲一直像个孩子,喜欢一些稀奇古怪的游戏。而她从小就喜欢和父亲一起做那些游戏,乐此不疲。拿着一本父亲的日记,她一时想得痴了。日记本从手里落在地上,她去捡时,发现有一张折叠的纸从日记里掉了出来。
③她打开纸,上面是一些杂乱无章的字母和数字,是父亲的笔体。起初她以为是什么密码,可是又太长了,而且是一组一组的。她好奇心大起,想着父亲这张纸里肯定藏着什么秘密。她试着破译那些字母和数字,以前她和父亲做过类似的游戏,把数字和字母按一定规律组合,代表什么汉字。可是她试了好几种以前的方法,都是茫然无所得。又试着找寻规律,可是依然没有头绪。
④面对难题,反而激起了她的好胜心。她在想着,这会不会是父亲在很隐晦地表达些什么,或者是父亲想念曾经的旧情人,也留下了什么“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之类的情话。于是她也忘了收拾东西,坐在箱子上,拿着纸笔不停地破解。
⑤她记起十三岁那年暑假,生日前几天,父亲递给她一张纸,说看明白了,就会得到礼物。纸上也是一些很古怪的图形和字母数字,她研究了两天,才明白了大概,又用了一天的时间破解,最后终于在小区假山后面的隐秘处,找到一个小小的严严实实的包裹,拆开来,里面是她向往已久的书,绘图版《千家诗》《宋词三百首》《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那个时候,她非常喜欢看书,而且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再加上工作繁忙,便很少看书了。
⑥忽然很怀念那些看书的时光,家里别的东西不多,但书却是好几大书柜,那都是父亲的宝贝。想念那样的时光,和父亲坐在书房里,各捧一本书静静地看,偶尔互考几句,阳光柔柔,岁月静静。想到书,她的脑中灵光一闪:纸上的字母,是不是某本书名的开头字母?而那些数字,又会不会是代表那本书中的某页某行某个字?这样一想,便觉得完全有可能,拿着纸便跑进了书房。
⑦纸上的第一组,字母是S和J,S为开头拼音的书太多了,那么J可能是书名第二个字的开头字母。这样一想,她很快从书柜里找到了《诗经》。字母后面的数字分别是35、5、11,她翻到35页,上数第5行,第11个字,是“弃”。她赶紧记了下来,一看父亲留的纸上,这样的组合还有16个,胜利在望,她备受鼓舞。
⑧用了快一个小时,她才把17个字都找全,分别是“弃、读、续、不、了,哈、戏、唯、继、书、要、玩、就、哈、书、游、可”。这个对于她来说更简单,也是以前和父亲经常玩的,很快,她就把这17个字组合成了一句话:
“唯书不可弃,玩了游戏,就要继续读书,哈哈!”
⑨看到父亲写的“哈哈”,她仿佛看到了父亲大笑的样子,便也哈哈地笑,就像父亲就在眼前,她一边笑一边说着:“这个老顽童!”笑着笑着,眼泪就淌满了脸。
⑩她知道父亲用最后的这个游戏,来寄托了一种希望,希望她继续读书。她和父亲以前玩游戏时有过约定,就是玩了游戏,就要遵守最后的结果。那结果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件事,都在答案揭开的时候出现。而且她了解父亲的风格,父亲煞费苦心地用了这个游戏,那么,提到的这17本书,便是父亲想让她好好阅读的书目。
⑪那个午后,她坐在那里,时隔三年多,又和父亲玩了最后一个游戏。她想着父亲翻阅着那些书,找所需要的字的情形,想着父亲怎样把那些字母和数字写在纸上,而女儿不知要多久以后才能看到。幸好,幸好,她念着,心里满是幸福和眷恋,她湿润的目光抚过父亲的那张纸,对着不知名的空间轻轻地说:“唯书不可弃。爸爸,我会和以前一样看书……”
⑫阳光透窗而入,一份久违的温暖。她忽然便觉得,那些时光从来就未曾走远。
【小题1】从全文看,第⑤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小题2】文中父亲最后一个游戏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一边笑一边说着:“这个老顽童!”笑着笑着,眼泪就淌满了脸。
【小题4】选文的父爱藏在了一个个游戏中,朱自清笔下的父爱藏在一个个橘子中,你的父爱(母爱、师爱……)藏在了哪些事物中?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茶馆
①老舍先生写过一部话剧叫《茶馆》,故事全发生在北京裕泰茶馆里,清末、北洋、民国三个时代的各色人等都纷聚茶馆,演绎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半个多世纪,北京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某种程度上,茶馆就是一个时代的舞台。
②茶馆是专卖茶水的,我国最早卖茶水的记录见之于陆羽《茶经》引自《广陵者老传》中的一事:“晋元帝时(公元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这是流动的卖,正式记述茶馆出现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里:“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自唐开元年间以后,茶馆在我国已是比较普遍地发展起来了。
③但要说茶馆的兴盛和繁荣,还应始于宋。宋代的茶馆一般称为茶坊、茶楼、茶室、茶铺或茶肆。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开封城,凡闹市和居民集中之地,茶坊鳞次栉比,大多全天候经营,从早开到晚,至夜市结束才关门打烊。赵匡胤就时常光顾开封街头的茶坊。据说,有一次他到“丁家素茶”品茶,一高兴,竞将宫中收藏的三国著名画家曹不兴的画赐给了店主。店家获此宝物后悬挂于店中。从此,开封城内的茶坊、茶肆就有了悬挂字画的风俗。宋时耐德翁著《古杭梦游录》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在京师只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道久坐也。今茶坊皆然。”茶馆张挂名人书画,是为茶客消遣久坐、多卖茶水,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④宋时的茶馆已不只在卖茶水,而是多种经营的了。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记:“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插茶、微子、葱茶,或卖盐鼓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这已和今天在广东茶楼吃早茶差不多了。
⑤茶馆不仅只是吃喝,还玩出了文化。元明之际,说书和听戏的茶馆也便在各地兴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里精彩的桥段,就是数代说书艺人在茶馆里加工出来的。清代乾隆下江南,召苏州弹词名家王周士御前演出,弹词从此风靡上海、浙江一带茶馆。
⑥中国人爱泡茶馆,其中要以四川人为最。四川因其自然环境的优越,被誉为天府之国,人们休闲、娱乐、消遣的地方首选就是茶馆。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计516条街巷,而茶馆即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0万人之多,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茶客的比例已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四川人喜欢一边饮茶,一边打牌、下棋、看报、摆龙门阵。现今,四川人依然喜欢泡茶馆,有人夸张地说,成都人大约有一半在茶馆里过日子,而另一半,则是在火锅店里待着。
⑦前些年,茶馆这种带有娱乐、休闲的旧时代特征的事物曾一度萧条。现在,时代的语境变了,娱乐、休闲又成了时尚,茶馆又开始在各地热闹了起来。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我国最早的茶馆出现在晋朝。
B. 北宋的茶馆全天营业,从早开到晚,至夜市结束才关门。
C. 元、明之际,说书和听戏的茶馆在各地兴起。
D. 现今的四川人比古人更喜欢泡茶馆。
【小题2】请简要概括选文第④段文字说明的内容。
【小题3】请分析第③段加着重词语的表达效果。
5.对比阅读- (共1题)
(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迫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学学半 ②能自反也 ③或谓君不善学 ④虽欲改励
【小题2】下列“其”字用法与“其友李生问之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其视下也 B. 其正色邪 C. 不知其旨也 D. 其真无马耶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小题4】读了甲、乙两文后,请你分别谈谈有哪些收获?
6.名著阅读- (共1题)
7.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