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 |
B.如果醉驾者在一起车祸面前还无动于衷,无疑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 |
C.部门领导在检查防火工作中,认真负责,吹毛求疵,受到群众好评。 |
D.日本某些政客,就侵略历史推陈出新大做文章,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 |
A.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
B.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
C.这次研讨会,大家对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
D.在8.1级的强震中,尼泊尔许多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出现了受损和坍塌。 |
A.《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江城子”为词牌名。 |
B.鲁迅在《故乡》《藤野先生》《孔乙己》等小说里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
C.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 ,怅望青田云水遥。(白居易 《池鹤》)
(2)曲径通幽处, 。(常建《 》)
(3)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
(5)了却君王天下事, 。( 《破阵子》)
(6)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陋室铭》中“ , ”两句写出了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小题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小题2)课文②③④段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小题3)请你为第二自然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作文- (共1题)
沐浴春日的阳光,触摸自然的生机;沐浴亲情的阳光,享受家庭的温馨;沐浴友情的阳光,感受朋友的善意;沐浴知识的阳光,接受精神的洗礼,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我与阳光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5.其他-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