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九年级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9470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6/7/1

1.选择题(共5题)

1.
请选出下列各组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
A.繁(yǎn)(pín)临(lòu)空因地治(yí)
B.分泌(mì)匀(chèn)(yān)红销声(nì)迹
C.追(sù)丘(hè)(yán)然物竞天(zé)
D.闪(shuò)竹 (gāo)(dī)防惟妙惟(xiāo)
2.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一日之内就占领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一线的广大南岸地区。
B.在艺术形式的处理中,不宜笼统的提问,亦不能笼统的回答,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C.在地球上温带与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道如砥
D.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不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学校决定采取措施加强校园保卫工作。
B.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活动,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所改善。
C.因为沿线的拆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是长沙1号地铁线顺利施工的条件之一。
D.网购之所以能让那么多网友着迷,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没有感觉到在花钱。
4.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
②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③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
④大约在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分成了四部分
⑤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
A.③⑤④①②B.④③⑤①②
C.④⑤③①②D.③⑤①②④
5.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

2.句子默写(共1题)

6.
古诗文默写
①学而不思则罔,  
‚春蚕到死丝方尽,
,背灼炎天光。
④苏轼《水调歌头》中与王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体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

3.现代文阅读(共3题)

7.
记叙文的阅读
桂花雨
①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②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③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④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
⑤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⑥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⑦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摇落的阵阵的桂花雨。
【小题1】梳理文章的情节,根据提示,完成全文的情节归纳
①乡的桂花

②着写了
③后写了离开家乡后
⑤给母亲
⑥又想起儿时的摇花乐和桂花鱼。
【小题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⑴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
⑵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小题3】分析题目的作用。怎样理解“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8.
说明文阅读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实践和低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幺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觉得时间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B,有删改)
【小题1】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小题2】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帮老张分析一下他的时间到哪去了。
老张今年五十岁了,基本上每天都是很闲的。可还是觉得时间过的好快,一天下来都没干什么,就这样过去了。他把一天分三个阶段:上午、中午、下午;一个星期七天,上五天班,时间快得让他有点恐惧了。他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生活,一点也不忙碌,所以谈不上充实;也不觉得是空虚,我每天要烦的事情也有好多,不管有无工作,不论忙与不忙,也无论在哪,他都觉得时间走的好快,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9.
议论文阅读
上善若水
①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
②所谓上善若水,便是要有水一样的“善”,即做人如水一般无私,宽容,滋润世间万物而与世无争。古往今来,上善若水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圣人在为人处世的大道上前行。
③上善若水,要有广大的胸襟。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汇集成海,便有了深不可测的度量。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有着非凡的气度。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然而当他成为大将军后,并没有向当年羞辱过自己的无赖报复。以德报怨,如此宽广胸襟,如何不叫人佩服?林肯在竞选美国总统前夕,在一次演说时被一个参议员羞怒家世窘困,然而对此他并不在意,反而以自己一番发自肺腑的发言赢得了众人真诚的掌声。他对待政敌,总是本着宽容待人的原则化敌为友,为他日后的成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可见宽容的心就如同浩瀚的大海一般能够容纳万物。
④上善若水,还要有着谦虚的心,不与万物争高下。水往低处流,这正是因为水的谦逊,不愿追名逐利,攀龙附凤。但凡读过武侠小说者,不难发现那些武功造诣深不可测的人往往并不显眼,《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就是个典例。纵观古今,   孔子说:“守之以谦。”***说:“虚心使人进步。”苏格拉底说:“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如水一般谦逊,始终难能可贵的品质。楚汉之争,项羽饮恨而终,刘邦一统天下,根本原因在于谦逊这一品质的有无。项羽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不听谋士计策,反之刘邦恭敬待人,谦逊有礼,谋士们自然而然就为他出谋划策,对他忠心耿耿了。上善若水,为人低调,这并不是懦弱的体现,而是为今后成功的铺垫。
⑤总而言之,上善若水,是善的最高境界,做人惟有上善若水,才能像老子说的那样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
B.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C.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D.开篇引用老子《道德经》的句子,目的是解释水的特性,赞美水的品质。
【小题2】(小题2)以下名人名言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B.牛顿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C.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D.富勒说:“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
【小题3】(小题3)请归纳第三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4.名著阅读(共2题)

10.
《筑路》和《生命的意义》均选自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书名),小说成功的塑造了   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11.
(题文)“次日,众泼皮商量凑些钱物,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都在廨宇安排了,请()居中坐了,两边一带坐定那三二十泼皮饮酒。()道:‘叫你众人们坏钞?’众人道:‘我们有福,今日得师傅在这里,与我等众人做主。’()大喜。吃到半酣里,也有唱的,也有说的,也有拍手的,也有笑的。正在那里喧哄,只听得门外老鸦哇哇的叫,()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相了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傅非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于《水浒传》的第六回,括号里的人物是 ,文段的故事可概括为 。在课本里,我们曾学习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侠义故事,他的性格特点是     

5.语言表达(共1题)

12.
综合运用。
很多同学认为当代社会只有数理化才重要,语文、历史等学科学不学无关紧要。
针对这种情况,初二某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正方主辩以“有‘理’(数理化)走遍天下”为论点展开论述。
①假如你是反方主辩,你确立的观点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围绕你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

6.作文(共2题)

13.
请以“最美的笑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一篇记叙文,写出真情实感;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4)面整洁,字迹清楚。
14.
请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在第⑥段省略号处加上一个母亲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片段。
要求:
(1)符合情境和人物身份;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超过15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名著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