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静谧(mì)倒坍(tān)迥乎不同(jiǒnɡ) |
B.匿名(nì)哂笑(xī)即物起兴(xìnɡ) |
C.涟漪(yī)猝然(cù)戛然而止(ɡá) |
D.差使(chā)恻隐(cè)广袤无垠(mào) |
2.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在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时,并不刻意地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肖,而是重视情感感受与体验。 |
B.环塔拉力赛赛事在即,负责北疆段勘路的一行人,经过半个多月的辛苦劳作,日前勘路工作已告罄。 |
C.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有一种近乎盲目的信任,这种顶礼膜拜的态度,最终造成某些洋品牌的狂妄自大。 |
D.有了高铁,南来北往的游客,可以相约“赏樱”好时光,共赏落英缤纷,一起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浙江卫视户外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第二季首期录制现场出现了粉丝追踪拥堵、爬树观看、刷爆朋友圈等场面,最终不得不取消录制。 |
B.随着打车软件“嘀嘀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 |
C.杭州作为一座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城市,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发展机遇,已成为外籍人才眼中当之无愧的魅力之城。 |
D.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于3月27日拉开正式帷幕,博览会将以茶为载体,以文化为依托,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茶文化、茶旅游等多项活动。 |
4.
下列文学常识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其中有“风”“雅”“颂”三部分。 |
B.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都是古代散文名篇,“铭”“说”“序”都是文体名。 |
C.我国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这残损的手掌》和美国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都抒发了对祖国土地的深情。 |
D.俄国的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前者代表作有《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者代表作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 |
2.句子默写- (共1题)
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四小题)
①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杜甫《望岳》)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 , 。(辛弃疾《破阵子》)
③不以物喜,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早春时节,漫步西湖,所见风光明媚,繁多的春花,浅淡的春草,让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的句子: , 。
①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杜甫《望岳》)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 , 。(辛弃疾《破阵子》)
③不以物喜,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早春时节,漫步西湖,所见风光明媚,繁多的春花,浅淡的春草,让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的句子: , 。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6.
(题文)文字沙尘暴
张炜
①网络传播是个不可回避的巨大现实,我们这里的文化人在任何场合都要谈到网络衍生的诸多问题。可是在国外比如在欧洲,这个问题就不像我们这里显赫。这是有点奇怪的事情。
②我们与他们相逢,几乎无一例外都要谈到网络传播对青年的伤害,谈到了对低质海量传播的恐惧。大家用了一个词汇:“沙尘暴”——文字信息的巨量翻涌,呈弥漫式席卷而来,这种比喻再贴切不过,它来自一种实际感受。
③奇怪的是外国学者对我们的强烈反应都感到不解,甚至有点木木的。后来才知道,他们那儿基本不存在这样的恐慌。因为他们那里虽然也在网络上发表东西,但相比我们这里既少得多也认真得多。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如果发表作品,也当成纸上印刷品一样——怎么会不一样?网络只是园地和载体的一次改变,作品该怎样写还要怎样写。当然他们主要还是在纸质媒体上发表作品。为了便捷,有的很成熟的外国作家偶尔也在网络上首发创作,但文字上讲究的程度是不会变的。
④这就使人想到,同样是一个现代科技工具,在不同族群里发挥的功能是大相径庭的。一个成熟的工业国家,不可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对一台手扶拖拉机感到好奇。一些人还记得,那时候村子里如果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全村的人都要跑出去观看,连老太太都出门了。到了今天,可能在村子里摆上一辆坦克都难有这个效果。可见对现代科技工具,还有一个习惯的过程。我们是一个科技特别不发达的地方,越是这样的地方,就越是容易产生技术崇拜。
⑤事实上无论网络的传播效率多么高,都不能改变个人艺术创作的品质。其品质不论发表在哪里都是一样,印在草纸上、金箔上,都是一样的。它不会因为载体而改变自己。
⑥所以严格讲,没有“网络文学”,只有文学。也没有分类细致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只有文学。载体从古到今不知改变了多少次,变化之大几乎是翻天覆地,但是文学的标准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
⑦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低劣文字等等呈现海量的趋势,形成了“文字沙尘暴”。但是,网络一点都不可怕。对高效率的工具,一味地排斥还不如利用。如果网络搬运的文字信息干净而讲究,那不是一件极大的幸事吗?一件威力强大的武器掌握在谁的手里、怎样使用,这才是关键。
⑧总而言之,越是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越是需要和它相匹配的更高的道德伦理素质,不然灾难就有可能发生。
【小题1】(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1)外国学者对“文字沙尘暴”基本不存恐慌是因为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
(2)文中用“文字沙尘暴”来比喻在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并呈现海量趋势的文字。
【小题2】(小题2)第四段中写七八十年代全村人争相看拖拉机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3】(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小题4】(小题4)某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这样一段文字:“语文老师给我们看《超能陆战队》,duang~duang~
duang,大白萌萌哒!太给力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请你结合文意对这一现象做简要的评述。
张炜
①网络传播是个不可回避的巨大现实,我们这里的文化人在任何场合都要谈到网络衍生的诸多问题。可是在国外比如在欧洲,这个问题就不像我们这里显赫。这是有点奇怪的事情。
②我们与他们相逢,几乎无一例外都要谈到网络传播对青年的伤害,谈到了对低质海量传播的恐惧。大家用了一个词汇:“沙尘暴”——文字信息的巨量翻涌,呈弥漫式席卷而来,这种比喻再贴切不过,它来自一种实际感受。
③奇怪的是外国学者对我们的强烈反应都感到不解,甚至有点木木的。后来才知道,他们那儿基本不存在这样的恐慌。因为他们那里虽然也在网络上发表东西,但相比我们这里既少得多也认真得多。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如果发表作品,也当成纸上印刷品一样——怎么会不一样?网络只是园地和载体的一次改变,作品该怎样写还要怎样写。当然他们主要还是在纸质媒体上发表作品。为了便捷,有的很成熟的外国作家偶尔也在网络上首发创作,但文字上讲究的程度是不会变的。
④这就使人想到,同样是一个现代科技工具,在不同族群里发挥的功能是大相径庭的。一个成熟的工业国家,不可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对一台手扶拖拉机感到好奇。一些人还记得,那时候村子里如果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全村的人都要跑出去观看,连老太太都出门了。到了今天,可能在村子里摆上一辆坦克都难有这个效果。可见对现代科技工具,还有一个习惯的过程。我们是一个科技特别不发达的地方,越是这样的地方,就越是容易产生技术崇拜。
⑤事实上无论网络的传播效率多么高,都不能改变个人艺术创作的品质。其品质不论发表在哪里都是一样,印在草纸上、金箔上,都是一样的。它不会因为载体而改变自己。
⑥所以严格讲,没有“网络文学”,只有文学。也没有分类细致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只有文学。载体从古到今不知改变了多少次,变化之大几乎是翻天覆地,但是文学的标准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
⑦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低劣文字等等呈现海量的趋势,形成了“文字沙尘暴”。但是,网络一点都不可怕。对高效率的工具,一味地排斥还不如利用。如果网络搬运的文字信息干净而讲究,那不是一件极大的幸事吗?一件威力强大的武器掌握在谁的手里、怎样使用,这才是关键。
⑧总而言之,越是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越是需要和它相匹配的更高的道德伦理素质,不然灾难就有可能发生。
【小题1】(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1)外国学者对“文字沙尘暴”基本不存恐慌是因为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
(2)文中用“文字沙尘暴”来比喻在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并呈现海量趋势的文字。
【小题2】(小题2)第四段中写七八十年代全村人争相看拖拉机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3】(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小题4】(小题4)某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这样一段文字:“语文老师给我们看《超能陆战队》,duang~duang~
duang,大白萌萌哒!太给力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请你结合文意对这一现象做简要的评述。
4.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