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四川眉山青神县九年级下学期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9146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6/9/6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mín)灭 义愤填(yīn) (bǔ)育 气冲牛(dóu)
B.别(shù) 长(xū)短叹 阔(chuò) 鳞次(zhì)比
C.(xiá)意 孜(zī)不倦 (piāo)悍 戛(gá)然而止
D.(gén)古 (shì)才放旷 地(jiào) 而不舍(qì)
2.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失去了根就会枯萎,江河失去了源头就会干涸,灵魂失去了家园就会堕落
B.在他们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回家,不如说更害怕回家。
C.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常能进退维谷,游刃有余。
D.像我这样芸芸众生中极为普通的一员,也许不能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但也可
以使生命熠熠闪光。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活泼。
B.我们如果把中国自己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当今世界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C.为了避免感染H7N9禽流感,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要增强体育锻炼。
D.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依靠大家的帮助,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4.
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 。 , 。 ,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⑤④
B.⑤④①③②⑥
C.③⑥⑤②④①
D.⑤②④⑥①③
5.
对下列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B.上片中,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内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C.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D.李后主《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则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2.句子默写(共1题)

6.
文言文翻译、古诗文积累
【小题1】把下面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小题2】 根据提示,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诗句。
①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论语》)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心理矛盾的句子是  ,  。
④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句来
希望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月色的句子是: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黑森林的猫
①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有13亿人口,这些资源如果平均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就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值。
②同样是创造1万美元的价值,中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2.5倍,是日本的11倍多。近些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多次突破60美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不断冲高的油价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呈现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回报、低效益的局面。针对现状,政府指出“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这说明节能已刻不容缓!
③这让我想起以前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据说日本人煮鸡蛋用的锅非常讲究,煮一个鸡蛋,用煮一个鸡蛋的锅,煮三个鸡蛋用煮三个鸡蛋的锅。而且煮鸡蛋的水刚好没过鸡蛋,不多不少。假设煮鸡蛋九成熟最好,日本人会在七八成熟的时候,将燃气关掉,用开水的余温将鸡蛋继续煮熟。既节省了燃气、节约了水,鸡蛋煮得又恰到好处。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件怪事。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家猫很多都没有尾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由于黑森林地区冬季很寒冷,每家都要开暖气。猫出来进去都要开门,而猫的尾巴很长,开门的时间也就长了,暖气就会流失,最终就浪费了能源。所以抠门的黑森林人就把猫的尾巴截了下来。这些人的做法的确有些极端,但从一个侧面也已显出了德国人的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④我们经常能够在水龙头边看到“节约每一滴水”,在电灯开关边看到“节约每一度电”的宣传口号,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我有时会看到有的房间开着空调却同时开着大门,以及人去而灯不灭的现象,这都是生活的细节。这些看似渺小,但是如果全国13亿人都这样做,你还敢忽视它吗?我们粗放豪爽、大手大脚的习惯该改改了!
⑤如果我们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不经意间既省了钱又节约了能源。省的钱是有限的,但节能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是公家付费还是私人付费而有所区别。因为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小题1】从全文内容看,本文要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小题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的“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

4.名著阅读(共1题)

8.
阅读《五猖会》中的精彩片段,回答问题。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猫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小题1】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小题2】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5.作文(共1题)

9.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爸爸,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等红灯倒计时结束变绿灯之后再走呢?”
“可能因为他们有急事吧?”
“那我们也着急上学啊?为什么要等倒计时结束变成绿灯才走呢?”
“那我问你,交通规则是不是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呢?”
“是啊。”
“坚持对的事情,不受错误的引诱这叫作自尊。”……
请结合材料,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