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郯城三中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9077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6/9/19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像/惟妙惟    咀/味同蜡    见/相形见
B.星/气冲牛    沉为其难    新/一而就
C.首/遍群籍    涟马可待    骨/人听闻
D.障/气凝神    取/根深固    嵘/铮铁骨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B.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在一个特定的生活情景中听到过的某一首乐曲)。
B.对于2015年元旦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我们不仅要反思安全事件发生时当事者应该怎么做,还应反思安全危机发生前管理者做了什么?
C.罗丹用石头雕塑了一只鹰,鹰雕塑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有人问他:“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塑得飞起来的?罗丹大师。”
D.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2.句子默写(共1题)

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 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③ 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 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⑥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⑦ 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⑧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5.

义重情深的恩赐

(1)炎夏七月,年过八旬的我,冒着似火炎阳,从北京飞往汉水之畔的襄阳;后又从襄阳乘大巴寻觅汉水之源,远行至陕南的汉中和安康。一周的行程虽然大汗淋漓,但“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无尽的情思。

(2)归来后,还演绎了一曲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童话”,那就是我锈迹斑斑的牙齿,昔日刷牙都无法让它由黑变白——回到京城,面对镜子,我惊愕地叫了一声:“啊!五十八年吸烟历史、凝固在牙齿上的黑黄斑痕,怎么一下子变白了?”静思之后,答案终于浮出水面:那就是“南水北调”的汉江之水,对我的恩赐……

(3)到了襄阳,让我勃然心动的是这座城市的风情:一条清波碧浪的汉水,从美丽的城市中间穿行而过;南边是城,北边还是城。抵达入住的南湖宾馆,打开水龙头洗脸时,发现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许多。因而当天下午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倾吐出初识襄阳的感受:我和湖北的缘分很深,去过武汉等多个城市。这些城市都曾给我人文启迪——但让我一见钟情的,却是大美的襄阳。当天晚上,我和文友们登上一叶小舟在汉江上夜游,两岸灯火映照下的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相辉映的画面,让我当真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4)正是出于这种痴爱在内心的穿梭,一种忧郁之情突然从心底升腾而起。来襄阳之前,我读到过如是一条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生活来说,已然是个负面信号。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自残之举吗?

(5)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却避开众人,想找个地方尝上一口水库的水。

(6)无计可施之际,只好向讲解员求救。她问我喝过“农夫山泉”没有,我说喝过。她说部分瓶装水就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我十分惊愕,讲解员为我压惊说:“经过专家检验,库边之水因与堤岸相接,属二类净水;库心的水,仍为一类最佳水质——这种优良水质,已经连续保持六年了。”接着,她对我谈起襄阳和当地为了保护丹江口水质,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从2003年起,在总干渠两侧先后关停并转了三百多家冶炼和造纸企业,现在水源保护圈高达三千多平方公里。

(7)归来途中,赵丽宏等几个年轻的文友,正在讲述着他们的汉水情话:他们居然穿上泳装,表演了一场泅渡汉水之举。我想参与到车上的欢声笑语之中——但到底年纪老了,没有高声说话的底气,因而只能对身旁的文友低声抒发我对汉水的情怀:“我不会游泳,但也尝到了汉水之美味,在南湖宾馆我尝了几口自来水,这不算新奇——新奇的是,采风团只有我喝到了汉江的圣水。”

(8)“圣水?你不是说梦话吧?”身旁的文友不解地询问我。

(9)我诙谐而幽默地说:“汉江圣水偏爱老人。为了照顾采风团里年纪最大的我,当地专门开来一辆车,送我提前到了山上的鹿门寺。这儿是唐朝诗翁孟浩然少年读书之地,曾给后人留下《春晓》名诗。能到他的故土,寻觅他的形影,内心十分激动……”

(10)“你喝了那儿的水了?”文友问我。

(11)“让你猜着了,我喝了鹿门寺的水!”

(12)他说:“那也不能称其水为圣水呀?”

(13)“你听我说下去么。进了这个寺院,正好碰上一位僧人,用一只水桶在岩洞口提水。我向那位老僧说想喝上一口你打上来的水。老僧绽露出一丝笑意,但并没答应我的要求,而是用手指了指岩洞旁悬挂的另一只小小水罐,让我自己动手舀水。我拿起水罐从岩洞里舀上水来,一扬脖子喝了下去:“你想,千年前的诗圣孟浩然,在这儿耕读挥墨多年,一定喝过这洞中之水;现在寺院的僧侣们,又用其水制其禅食,称其为圣水,不是挺合适的吗

(14)友人笑了,说了一句文学行话:“你真富有文人的想象力……”

(15)水——又是水。不管是南湖宾馆还是鹿门寺的水,其根脉都离不开浩浩荡荡的汉水,因而我深感不虚此行。我深知水对中华民族的分量,它是流淌于一个国家体内的血液。作为一个国人理应关注水情,如今许多省份都在闹水荒,没有想到的是,汉水是这么义重情深,将远行一千多公里,向贫血北方输血。

(16)直到两天后,长途行车返回襄阳——我可是一个抚摸过整条汉江的文化水痴。因而在与襄阳的告别晚餐上,八十一岁的我连连高歌,以抒发一个文人难以忘却的汉水情怀……!”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义重情 深的恩赐”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请分析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第②段加点词语“童话”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小题4】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名著阅读(共1题)

6.
(题文)文学常识或名著阅读填空。
(1)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痛感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欧洲是一个需要巨人的社会,为此他写作了,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 的苦难而坎坷的一生,赞扬他们的高尚情操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桃园结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出自历史小说 ,作者是

5.语言表达(共2题)

7.
依照给定的语境仿写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8.
将下面的长句改为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字数可以适当增减)
至今人们还清楚地记得那天凌晨,解放军战士在狂风暴雨横扫山崖、泥石流滚滚而下的危急情况下及时把崖下村民从险境中抢救出来的那一个极为动人的场面。

6.作文(共1题)

9.
写作表达
“爸爸去哪儿了”尽显父亲与子女的亲情之美,《时间都去哪儿了》唱不尽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生活中,总有一些珍贵的东西(如诚信、善良、孝道……)就在时光的流逝中渐行渐远,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请将题目“ 去哪儿了”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