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镇江卷)语文(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9066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6/9/25

1.选择题(共1题)

1.
(题文)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格列佛在飞岛国看到各种荒诞的现象,如在拉格多大科学院,科学家们忙着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将粪便还原成食物、把冰烧成火药等。
B.保尔被神父赶出学校后在车站饭馆辛辛苦苦干了两年,后来在哥哥的介绍下做了司炉助手,并在家中结识了他的革命引路人朱赫来。
C.在茶馆,许云峰敏锐地察觉到甫志高的叛变,想撤离但已来不及,为掩护同他接头的李敬原,许云峰主动迎向抓捕他的叛徒和特务,并与他们周旋。
D.杜小康能做许多孩子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借很多镰刀给同学们劳动,让“怪”人毛鸭开船送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了《屠桥》中的伪军连长杨大秃瓢。

2.句子默写(共1题)

2.
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北朝民歌《木兰诗》)
(2)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3)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6)_______________,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7)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8)子曰:“_______________,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瓢。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草叶、云幡等物感知风的,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还通过和食物来感受风的味道。
【小题2】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
【小题3】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小题4】阅读④一⑥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小题5】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意。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4.
(2016年中考江苏镇江卷)阅读下面的文章。

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

张兴德

①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作品。这些文学经典,是我们正确认识那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载体。向子孙后代正确解读、诠释这些文学经典,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出版界、影视界甚至学术界,出现了“消费文学经典”的种种怪象。

②所谓“消费文学经典”,就是对文学经典抱着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让经典“为我所用”。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任意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美其名曰为“创新”,导致“结构经典”“大话经典”“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例如,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本是一个“打小旗”的虚构人物,但一些人却热衰于为潘金莲翻案,掀起“潘金莲热”,一些地方甚至还上演了争夺“潘金莲故里”的闹剧。一部根据《水浒传》改编的《武松》,竟让武松同潘金莲谈起了恋爱,荒唐到这等程度,却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他们打着传承经典、宣传经典的旗号,实际上是一种在商业逐利目的驱使下的对文学经典的“消费”。而一些媒体和评论家,却热捧这种无良文化现象,实在让人不解。

③有人认为,文学经典也有历史局限性,所以要勇于突破经典。这实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固然,一切经典,都有它的时代局限性。但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它的可贵之处正是它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特点,“具有局限性的经典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产物。“局限性”也是后人得以凭借的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教科书”,加进所谓的“时代元素”,变得面目全非,还怎么作“历史教科书”?《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纠葛,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你把他们的爱情加进“时代元素”,那还是什么“宝黛爱情”?同样,武松、潘金莲、孙悟空、猪八戒乃至于孟姜女、花木兰等典型形象,也都是不可随意改的。这些文学典型形象,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这如同我们不能将维纳斯女神的断臂接上一段一样。

④文学经典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固有的思想艺术内涵,人们对其有高度的共识和认同。它犹如文物,有不可更改的特质。文物只可“修复”而不可“改造”。同样,文学经典的传承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原汁原味”地、原貌原形地传承文学经典,尊重其固有的“定型”。

⑤走笔至此,让我想起20世纪60年代看过的《祥林嫂》《骆驼祥子》《林家铺子》等一些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看完小说再看电影,并不觉得二者有巨大差距,相反,二者起到了互补作用。那种严肃认真对待文学名著的态度,值得提倡和发扬。

(选自2015年12月5日《光明日报》)

【小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小题2】结合第②段文字,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任意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美其名曰为“创新”,导致“结构经典”“大话经典”“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
【小题3】根据提示,结合文意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摆出“要勇于突破文学经典的历史局限性”的错误观点,并加以否定;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4.名著阅读(共2题)

5.
(题文)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见桌子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锺子,一饮而尽,连吃了三四锺,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下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却待下楼,只听得楼下夫人声音叫道……
①写出选段中“楼”的名称。
②简述武松杀人的原因。
6.
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相关问题。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选段中祖师“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有何用意?

5.作文(共1题)

7.
请以“又见___,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6.其他(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依次填在方格内。
从河堤(   )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jia(   )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   )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hénɡ(   )?
(摘自丁立梅《秋天的黄昏》)
9.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一直以来,止痛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的方式,①但长期用药往往经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危害患者的器官及身体系统功能。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臻完善,②基因治疗为人们开展出了一条新的路径,③供人们寻找更为安全有效、作用持久、经济方便、副作用小的止痛。目前,④通过各国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有两个基因已经进入临床试用阶段,并且被用于“新止痛药”的研发。

(1)第①处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
(2)第②处搭配不当,应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笫③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词语后增补__________。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互换位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2道)

    作文:(1道)

    其他:(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