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归省(xǐng) 行辈(háng) 狩猎(shòu) 羊肚手巾(dù) |
B.亢奋(kàng) 蓦然(mò) 冗杂(rǒng) 海枯石烂(kū) |
C.斡旋(wò) 幽悄(qiǎo) 龟裂(guī) 风雪载途(zài) |
D.翩然(piān) 悬殊(chú) 山麓(lù) 戛然而止(jiá) |
A.撺掇 追朔 皎洁 人情世故 周而复始 |
B.欺侮 家眷 静慕 偷偷摸摸 大彻大悟 |
C.弥漫 羁绊 磅礴 世外桃源 周而复始 |
D.褶皱 枯躁 震憾 天衣无缝 目空一切 |
A.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保持缄默。 |
B.许多孩子刚摆脱尿布就开始摆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其热衷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
C.每当日薄西山,林中的鸟儿便销声匿迹;旭日东升时,密林中又嘈嘈杂杂。 |
D.春天,各种鲜花次第开放,卧佛寺公园进入了最美赏花季。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
B.《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经常使用比、兴的手法。比,指先说别的事物,引起的咏的对象;兴,即比喻。 |
C.《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家”之一。 |
D.《社戏》的作者鲁迅,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两个短篇小说集是《呐喊》《彷徨》。 |
2.诗歌鉴赏- (共1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请简要分析。(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桑竹之属 属:______ ②与苏、黄不属 属:______
③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 ④佁然不动。 佁然:______
⑤才通人 才:______ ⑥诎右臂支船 诎:______
⑦曾不盈寸 盈:______ ⑧左右芼之 芼:______
⑨蒹葭采采 采采:______ ⑩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一项(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道也 |
B.见鱼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
C.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 |
D.渔人甚异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A.《桃花源记》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理想中的社会画卷。 |
B.《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
C.《蒹葭》直接诉说对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虽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伊人”的身影却无处不在。 |
D.《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明写游鱼暗写潭水清澈,笔法妙极。 |
【小题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榆钱饭香
王卫东
①春天一到,总会想起“蒸榆钱”。
②去年吃过两回,都是在家乡的土菜馆。菜做得够精致,且是精面粉蒸出的,随上的蘸料也七碟八碗的,却感觉没有早先母亲做得好吃,全然找不到记忆中的味儿。
③儿时的早春,榆树的钱钱一出,母亲便吩咐两个哥哥挎着篮子去摘。我年龄小,爬不上树,只好待在树下,拣些散落下来的“零钱”。偶尔哥哥们会掰下树枝扔下来。我拿在手里,直接捋进篮子,间或抓一把揉到嘴里。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
④母亲把采回的榆钱漂洗一下,晾得半干,撒些盐,拌上平时舍不得多吃的白面,上笼蒸一刻钟即好。出锅的榆钱,细幼滑嫩,佐以三合油(酱油、醋、麻油)调的蒜泥,柔嫩鲜香。母亲嗜辣,会独自加些辣酱,或在蒸菜时,撒些干辣椒面拌蒸,我是不敢吃的。
⑤作家刘绍棠写有《榆钱饭》一文,记录了从儿时到中年吃“榆钱饭”的事。平淡的叙述中,道出了农村生活的变迁,也影射了社会的发展。文中所言的榆钱饭,是加玉米面蒸制的。在我待过的那个海岛,农家的条件则差多了。除特例外,大多以山芋粉蒸食。黑黢黢的窝窝头,拿在手里黏哒哒的。手指捏巴捏巴,会拽得老长,吃进嘴里,难以下咽。
⑥上述的吃法,北方叫蒸榆钱,南方叫榆钱饭,制作方法相同,只是蘸料有别,都是时令美味。就像程琳在《采榆钱》歌中所唱的:“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的榆钱,不是看着它玩耍,妈妈要做饭,要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
⑦榆钱,又名榆荚。因其扁圆的外形酷似古时串起来的麻钱而得名,又因与“余钱”谐音,颇讨口彩。虽榆钱多是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时的救命粮,可也是富裕人家应时的尝新菜。当然,其做法精致了许多。
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早春某日,与友去胶东出差。中午错过了饭时,餐厅多已打烊。无奈,随意找了家卖小吃的铺子。店主告知,有包子稀饭可售,随口问了句什么馅的,答曰:“榆钱三鲜馅。”当时愣了下,有些诧异,但想来别无选择,吃了再说吧。胶东的包子,像山东大汉,个个都魁梧得很。皮薄,馅多,看着就踏实。一口咬下,鲜香中透着清爽,汁水润润的,饶有风味。仔细端详,有鲜虾仁和鸡蛋皮,还有些嫩黄淡绿的,就是榆钱了。这顿偶遇的午餐,我二人啖尽了八只大包、四碗玉米渣子粥。两天后上火车前,忍不住又光顾了一次,尽兴而归。
⑨久居城市,榆树难得一觅。开了春的农贸市场,也少有榆钱可卖。偶然碰到,定要买些回家。清水洗罢,简单地拌入盐、麻油和少许的香醋。搛(音jiān,用筷子夹)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
(选自2016年3月14日《徐州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作者围绕“榆钱饭香”回忆了与榆钱有关的哪几件往事。【小题2】请根据句后的要求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
②母亲把采回的榆钱漂洗一下,晾得半干,撒些盐,拌上平时舍不得多吃的白面,上笼蒸一刻钟即好。(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小题3】作者在第⑥段中引用程琳的《采榆钱》歌有什么作用?
【小题4】“搛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联系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含义和作用?
5.名著阅读- (共1题)
两周前看完《卓别林自传》,对1920至1954年间的美国有了一个初步认识,那种物质文明给人的影响,确非我们意料所及。一般大富翁的穷奢极欲,我实在体会不出有什么乐趣可言。那种哄闹取乐的玩艺儿,宛如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万花筒,在书本上看看已经头晕目迷,更不用说亲自经历了。像我这样,简直一天都受不了:不仅心理上憎厌,生理上、神经上也吃不消。
(1)以上材料出自 ,片段中的“我”是指 。(2)阅读了这部书后,你能看出书中的父子之间除了血肉相连的父子关系,还是什么关系?
(3)你所认识的一位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感到困惑,请你写出向她推荐这部名著的理由。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①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②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③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⑤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⑥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1)第③句话有语病,请找出并改正。(2)第⑤句话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规范,请找出并改正。
(3)请仿照第②句话的句式,以“万紫千红的春天,它……”为表达内容,写一句话。
(4)请概括所给文段表达的“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
7.作文- (共1题)
(1)家庭里有亲人的陪伴,学校里有同学、老师的陪伴,大千世界里有朋友、书籍、花草等的陪伴。请以“陪伴”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不少于600字;②安排好文章的线索与结构;③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2)中国是个热爱美食的国度。北京的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云南的过桥米线、南京的鸭血粉丝汤……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美食?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仔细观察它的制作过程,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推荐。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选取恰当的顺序进行说明;③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也可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增强说明的效果;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