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858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

1.选择题(共8题)

1.
选择下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默(jiān)   干(bǐe) 抽(yē) 奄一息(yǎn)
B.芽(pī) 当(gòu) 鸣(háo) 马裹尸(gé)
C.黑(yǒu) 良(xùn) 然(mò) 即物起(xīng)
D.阴(mái) 辩(chéng) 蔽(yīn) 留之际(ní)
2.
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到了生命以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活下去,竭尽全力,是生命变得灿烂辉煌。
B.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精典的传承。
C.在当前时代,读书更有精神修练的意味,精神的修行带来的将是“尘世中的幸福”。
D.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的告诉他:是天真无邪的童话,是意蕴深远的诗歌。
3.
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一直想去看看美丽的西沙群岛,在那情趣横生的海岸慷慨淋漓地宣泄自己的畅快。
B.她将这幅古字画修补得天衣无缝,简直是妙手回春
C.宣称能“隔空打人”的太极传人闫芳,用尽浑身解数,也没能将记者推到。
D.我们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一定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千万不能断章取义
4.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他看上去七、八岁,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C.“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D.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算是向成熟迈出第一步。
5.
下列各句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的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
B.有人从公交车上往外扔香蕉皮,一位乘客冲着他说:“老兄,积点德吧。”
C.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D.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地说:“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6.
下列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最适合的一组排序是(    )
如果我是中学语文老师,会怎样教学生? 。那么,答案就有了。
①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
②我没当过中学老师,但我当过中学生。
③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
④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7.
下列作家、作品、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泊秦淮》——杜牧——唐代
B.《相见欢》——李清照——南宋
C.《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
D.《己亥杂诗》——龚自珍——清代
8.
下列有关天文历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按照支干纪年法,今年是农历的丙申年,明年(2017)是丁酉年。
B.“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指的是子夜的23点----1点。
C.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
D.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是古人依据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活动特点来安排的,每一种动物代表一个时辰。如下午三点至五点,属于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欢在此时啼叫,所以称“申猴”。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

赵括(人名,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人名,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人名,赵国名将),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人名,秦国将领)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⑤使:假使。⑥赵:赵国。⑦易置:撤换。⑧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小题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求二石兽于水中,不可得(_____)
数小舟(______)
③以天下能当(______)
败走(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小题3】赵奢认为儿子赵括不能做大将带兵打仗的原因是什么?请选用原文回答。
【小题4】纵观甲、乙两文,从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现代文阅读(共3题)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①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歌舞厅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24人受伤,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使其1分钟内连爆近10次。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②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的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③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符实,它是靠香味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通过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④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入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的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⑤那么,我们如何能获得清新的空气呢?专家给我们提供了健康的空气消毒法:首先是自然通风法。居室和车内每天最佳的通风时间是在上午9时、下午3时左右,一般要通风10~30分钟。其次是紫外线照射法。居室内无人时,可在每个房间(15平米左右)安装一只30瓦的低臭氧紫外线灯,照射一小时以上,可以杀没室内空气中90%的病原微生物。

⑥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可靠一些。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专家建议少用空气清新剂原因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小题2】选文从生活实例写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的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什么作用?
【小题4】选文中第⑤段的两种空气消毒法,可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小题5】选出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
A.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爆炸。
B.空气清新剂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
C.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入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
D.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可靠一些。
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①早晨起床晨跑是一种习惯,拾金不昧是一种习惯,饭后走走是一种习惯…..每个人你都有自己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②一位成功获得诺贝尔奖的智者说:“在人生之中,我认为受益最大的,不是大学,不是在高中,而是在幼儿园。是幼儿园的老师使我养成了种种最基本的好习惯,才让我取得成就,这才是我成功的关键。”

③一家大型企业的招聘会上,热闹非凡,一群应聘者正在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可却都未被录用,只得怏怏离去。这时,一位应聘者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房间,略显紧张。走进房门后,他看到了地毯上的一个纸团,与干净整洁的地毯显得极不协调。于是他俯身,将垃圾捡起,准备将它放进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的纸团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几年以后,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了这家著名大公司的总裁。

 

④的确,良好的习惯会给人增加很多机会;而不良的习惯,则会使人与机遇失之交臂。日本有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名食品检测员。一位衣冠楚楚,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自信地走进了总经理办公,它优雅的举止,扎实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总经理的好感。没想到就在年轻人转身离开的时候,他下意识地抠了一下鼻子,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总经理的眼睛。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怎么能够做卫生监测员呢?当然,年轻人到死也不会知道是他“抠鼻子”的坏习惯毁了他的工作。

⑤西汉的匡衡,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可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为了看书,匡衡凿通了邻居家的墙壁,借着“偷”来的一缕烛光读书。由于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大经学家。

⑥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河的左岸是好逸恶劳、懒惰贪婪的崎岖之路;河的右岸是前程似锦、阳光明媚的坦荡之道。习惯就是架在这两岸的桥梁。

⑦为生命播下一粒树种,用好的习惯浇灌它,它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为生命画上一幅画,用好的习惯涂彩它,它会更显得画面的生动明丽;    

⑧携手良好习惯,受益终身;坚持良好习惯,成就人生。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小题3】第⑥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仿照下面的句式仿写一组句子。
为生命播下一粒树种,用好的习惯浇灌它,它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为生命画上一幅画,用好的习惯涂彩它,它会更显得画面的生动明丽;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具体分析选文第③④⑤段不能调换顺序的原因。
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站成一棵树

父亲是在李阳出事的第二天赶回村庄的。

事情也不算大,李阳打了同学。李阳以前也打同学,只不过这一次运气不好,打在了同学的头上,头破了,对方家长报了警。

在拘留所待了十天,李阳出来了。站在门口接他的是父亲。两年不见,父亲的背有些驼,眼睛红红的,凌乱的头发中似乎有几根白发在飘舞。李阳只是匆匆地瞥了父亲几眼,便大步向前。

医药费加上车旅费,肯定不少。老头儿这回一定心痛死了。①想到这些,李阳心里竟莫名地掠过一丝快意。在心里,李阳一直管父亲叫老头儿。不为什么,只为父亲常年在外,只知道逼着自己读书。母亲早逝,李阳一直跟着七十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李阳曾经跟父亲提出,不想读书了。实际上,他已经辍学大半个学期了。

父亲竟然同意了。

明天,跟我上山种树吧!父亲说。

第二天,父亲果真带着李阳,买来树苗,一颗一颗,扛到村外的山坡上。挖好坑,放上树苗,又一锹一锹地培好土。你去山下提水吧。父亲说。望望蜿蜒的山路,望望山下远远的水田,李阳摇摇头。

那你在这里待着。

父亲挑着水桶,下了坡。过了二十来分钟,父亲才挑着水,步履蹒跚地爬上坡。放下水桶,父亲吭哧吭哧地直喘气。

看着父亲艰难的上上下下,百无聊赖的李阳拿起一个水桶,对父亲说,我们一起提吧。二十棵小树苗种好了,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只是那么不起眼的一些小黑点儿。

这次是光明正大的不用上学了,李阳很高兴,每天舒舒服服的睡懒觉,睡醒了就吃饭、看电视、打游戏。两年不见,父亲的脾气不知为啥也变好了,不烦也不唠叨。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星期,李阳却烦了,想找几个哥们儿玩。那几个哥们儿都比他大,都是以前辍学的学生,整天在镇上晃,他们曾经一起抽烟、喝酒、打架。那是一起很刺激的生活。

一天,李阳偷偷溜出去了,晚饭时候才回来。父亲没有多问,盛好饭端到他前面说,多吃点儿,照料好自己。父亲看着他,眼神里有一丝心疼。②他的心便莫名地有些慌,又有些烦,急急地低下头扒拉饭。

半夜,刮起了大风,尔后噼噼啪啪的雨点敲打着窗户。父亲把他叫醒。叫他穿衣起床,来到门口。父亲递给他一把绳子,自己抱着一捆竹竿。

父亲带着他来到山坡上。小树苗在风中东摇西摆,无助的晃动。给每棵树苗都绑上了竹竿,父亲才欣慰的舒了口气。“树苗太弱,禁不起风雨,把它们扶直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父亲边说边擦着满脸雨水和汗水。“就这几棵小树……”李阳轻蔑地撇撇嘴。

隔三岔五的,李阳便出去找那些哥们儿玩。回来的时候,有时带着烟味,有时带着酒味,也有时带着淤青的伤。每次,父亲不打也不骂,只是早早地做好饭等他回家,只是用那种惋惜甚至愧疚的眼神看着他。每次,看到父亲的这种眼神,李阳心里便烦,便乱,他希望父亲骂自己,甚至打几下也好,就是不要用这样的眼神看自己。

一有空的时候,父亲便带着李阳上山种树,山坡上已经种了快三分之一了。父亲的理想是种满整个山坡。“等这些树长高了长直了,长成一片树林,不管是阳光普照,还是风吹雨打,树都巍然挺立,那该多好啊!”父亲说着,满脸向往的神色。也许有那么一天!看着整齐排列的树苗,看着最先种下的二十棵树苗叶片青翠,已经蹿高了一节,李阳想这么说,却最终没有开口。

李阳越来越感觉生活的无聊,他无事可做,依旧去找那些哥们儿玩。

有一天,他走出村口,忽然想到那些树。他回过头,山坡上,父亲栽的树,一行行整齐地排列着,像听话的士兵。在一颗树苗旁边,站着一个身影,笔直,望着他的方向。他揉揉眼睛,没错,那是父亲。走过了这么多次,却重来没有想过回头,他忽然想到,也许,父亲每次都站在那里。

树苗是父亲的理想,他是父亲的理想。

泪眼朦胧中,他看见父亲站在小树旁边,似乎也是一棵树,一棵饱经沧桑的树。

(选自《百花园》2014年第2期)

【小题1】请将“他是父亲的理想。”这句话规范、美观的抄写在方格里。
【小题2】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题3】结合原文的情节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小题4】从修辞的角度上赏析下面这句话。
“山坡上,父亲栽的树,一行行整齐的排列着,像听话的士兵”这一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5】赏析下面句中词语“竟然”。
父亲竟然同意了。
【小题6】选文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7】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父亲”和“李阳”两个角度分别分析。

4.情景默写(共1题)

13.
古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6)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7)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
(8)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品格。
(10)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典故”来表达情感,九年来的古诗词赏析与积累你也一定收获了许多这样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文(共1题)

14.
作文

人总要慢慢的成熟,将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这个世界里美好总要多过阴暗,在社会中欢乐总要多过苦难,还有很多的人和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

请以“相信   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可以继续经历,抒发感情,发表意见等。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4、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5、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