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8题)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
B.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
C.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
D.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老师的课讲得非常精彩,声音也委婉动听,令人赏心悦目。 |
3.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卢沟桥修建于1189到1192年间。 |
B.“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中国的情形。”句中加点的“影”是名词。 |
C.“每人一盏灯笼。”它是一个主谓句,谓语是“灯笼”。“实在标致极了。”是一个非主谓句。 |
D.“缔造完美教室”“书写生命传奇”“魅力在于呈现”这三个短语的结构相同。“洗得干净”“看清楚”“想好了”这三个短语的结构不同。 |
4.
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无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朝向学生,在发掘知识的魅力中从事教育;朝向学生,在课程创造中从事教育;朝向学生,在知识、生命、生活的融合中从事教育;这是目前推进新教育实验的当务之急。 |
B.经过短短1年的实践,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苏静老师的带领下,由基金会资助“儿童晨诵课程”开始结出了甘甜的果实。 |
C.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炎帝神农文化与构建精神家园”这一主题,在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随州文化传承,重点探讨了炎帝神农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
D.久旱逢甘霖,今晚,西南和华东的大部分地区中到大雨,这使数月来持续发展的旱情必将得到有效的缓解。 |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9.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一些“禅”的意味。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红叶,从高处安然飘落,并且不带一丝的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对于自然规律,人总是明知故违,不去顺从。譬如,古代帝王们,去炼长生不老丹,就是典型的一例。而植物们就不,尤其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们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不是动物学家不谙鸟类的生死规律,但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我说的是自然死亡、弃身明眼处,连麻雀都如是。我甚疑惑,它们是怎样处理自己后事的呢?或者说生死更替的呢?
⑤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就是到了百年之后,也要讲阔气讲排场。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是可悲的心态。
⑥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那时那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河水清澈,似一条玉带在静静地流。作家毕淑敏激动地地对我说,她从未见到如此美妙的河水,这哪里是什么河水,简直就是流动中的碧玉。
⑦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是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在那里,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他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⑧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们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门,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⑨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⑩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小题1】关于红叶,作者有哪些带有“禅”的意味的思考?(4分)
【小题2】“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能否把“一袭袈裟”换成“火一般”?为什么?(4分)
【小题3】文章写的是红叶,但多处却写到动物,如第④段写麻雀,第⑦段写水鹿,它们各有何作用?(4分)
【小题4】“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这里的“有色眼镜”指什么?(4分)
【小题5】“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一些“禅”的意味。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红叶,从高处安然飘落,并且不带一丝的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对于自然规律,人总是明知故违,不去顺从。譬如,古代帝王们,去炼长生不老丹,就是典型的一例。而植物们就不,尤其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们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不是动物学家不谙鸟类的生死规律,但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我说的是自然死亡、弃身明眼处,连麻雀都如是。我甚疑惑,它们是怎样处理自己后事的呢?或者说生死更替的呢?
⑤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就是到了百年之后,也要讲阔气讲排场。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是可悲的心态。
⑥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那时那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河水清澈,似一条玉带在静静地流。作家毕淑敏激动地地对我说,她从未见到如此美妙的河水,这哪里是什么河水,简直就是流动中的碧玉。
⑦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是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在那里,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他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⑧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们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门,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⑨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⑩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小题1】关于红叶,作者有哪些带有“禅”的意味的思考?(4分)
【小题2】“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能否把“一袭袈裟”换成“火一般”?为什么?(4分)
【小题3】文章写的是红叶,但多处却写到动物,如第④段写麻雀,第⑦段写水鹿,它们各有何作用?(4分)
【小题4】“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这里的“有色眼镜”指什么?(4分)
【小题5】“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10.
说明文阅读
有益的微生物
提起微生物,人们就会联想到细菌, ① 联想到诸如霍乱、瘟疫、肺结核、痢疾、肠炎等传染病, ②对它产生厌恶感。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那些帮助我们制造面包、酒类、药品等的酶菌。
在大自然里,存在着数不清的微生物,既存在着有害于人的微生物,也存在着有益于人的微生物。假如我们用抗菌素把它们统统消灭,那会引起严重的___(A.问题 B.结果 C.后果)
有人估计过,在只有一平方厘米面积的皮肤上,生存着十万个微生物。从生态学上说,如果没有这些微生物,皮肤将失去活力。我们肠、胃里的微生物,也多得不可胜数。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命就会终结。至于在工业、农业、化学、方面,微生物都在默默无闻地为人类造福。地球上有着成千上万种细菌,科学家们从中挑选出对人类有用的细菌,使它们充当人类的“生物奴隶”。
【小题1】选择“从而”或“进而”填入文中①②两处。从文中括号内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二段空格内。(3分)
① ② 第二段选()
【小题2】将文中画线句改成“既存在着有益于人的微生物,也存在着有害于人的微生物” 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 , 说明方法,本文主要告诉读者的是: (3分)
有益的微生物
提起微生物,人们就会联想到细菌, ① 联想到诸如霍乱、瘟疫、肺结核、痢疾、肠炎等传染病, ②对它产生厌恶感。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那些帮助我们制造面包、酒类、药品等的酶菌。
在大自然里,存在着数不清的微生物,既存在着有害于人的微生物,也存在着有益于人的微生物。假如我们用抗菌素把它们统统消灭,那会引起严重的___(A.问题 B.结果 C.后果)
有人估计过,在只有一平方厘米面积的皮肤上,生存着十万个微生物。从生态学上说,如果没有这些微生物,皮肤将失去活力。我们肠、胃里的微生物,也多得不可胜数。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命就会终结。至于在工业、农业、化学、方面,微生物都在默默无闻地为人类造福。地球上有着成千上万种细菌,科学家们从中挑选出对人类有用的细菌,使它们充当人类的“生物奴隶”。
【小题1】选择“从而”或“进而”填入文中①②两处。从文中括号内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二段空格内。(3分)
① ② 第二段选()
【小题2】将文中画线句改成“既存在着有益于人的微生物,也存在着有害于人的微生物” 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 , 说明方法,本文主要告诉读者的是: (3分)
3.其他-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