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撷取(xié) 馈赠(kuì) 干细胞(gàn) 恪尽职守(kè) |
B.默契(qì) 迤逦(lǐ) 一场雨(cháng) 如法炮制(páo) |
C.缄默(jiān) 戏谑(xuè) 发横财(hèng) 苦心孤诣(yì) |
D.喷薄(bó) 阔绰(chuò) 内窥镜(kuī) 锋芒毕露(lòu) |
2.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大景区人满为患。拥堵的车流、攒动的人头令许许多多的芸芸众生纷纷慨叹出行的困难。 |
B.减河公园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
C.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在中考冲刺阶段,同学们刻苦学习,几乎达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 |
D.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中那种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
3.
下面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睡姿不当有损眼睛健康,特别是趴着睡觉会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 |
B.今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迎来又一重要里程碑。 |
C.某小学校长兑现诺言,当众亲吻小猪,以此教育鼓励学生。这一行为真的出乎该校绝大多数师生的意料之外。 |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
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表示进入成年。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岁行加冠礼。古时称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
B.《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一句,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
C.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觥筹”,“罍而歌者”中“罍”,“衔觞赋诗”中“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
D.在古诗文中常有用某一词来指代某一现象或某一形象、某一场景的情况。如“三尺”指代“法律”,“寸管”指代“笔”,“杏坛”指代“教坛”,“簪缨”指代“官位”。 |
2.字词书写- (共1题)
5.
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短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明清时期(A),德州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B),经济繁荣带来了文艺昌盛,各地戏班云集德州(C)。当时,德州城建有城隍庙、火神庙、北厂大王庙三处戏楼,供南北各地戏班在此演出(D)。
明清时期(A),德州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B),经济繁荣带来了文艺昌盛,各地戏班云集德州(C)。当时,德州城建有城隍庙、火神庙、北厂大王庙三处戏楼,供南北各地戏班在此演出(D)。
3.句子默写- (共1题)
6.
填空。(5分)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3)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可清人赵翼却在《论诗》中另辟蹊径,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道出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的创作真谛。
(4)面对浮躁的世界,我们更需要坚守内心的安宁与从容,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要知道贫贱亦能安乐,富贵不可骄人,囿于处境便会无视风景,只顾赶路将致心灵迷失。(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作答)
⑤“用传统的方式,写爱与思念的信,主题是我对你的关心,牵挂信封上盖,我微笑的样子。”自古以来,书信是人们重要的交流方式,请写出与书信有关的诗句:________ ,________ 。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3)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可清人赵翼却在《论诗》中另辟蹊径,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道出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的创作真谛。
(4)面对浮躁的世界,我们更需要坚守内心的安宁与从容,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要知道贫贱亦能安乐,富贵不可骄人,囿于处境便会无视风景,只顾赶路将致心灵迷失。(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作答)
⑤“用传统的方式,写爱与思念的信,主题是我对你的关心,牵挂信封上盖,我微笑的样子。”自古以来,书信是人们重要的交流方式,请写出与书信有关的诗句:________ ,________ 。
4.诗歌鉴赏- (共1题)
7.
阅读《浣溪沙》,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春情①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释:①这首《浣溪沙》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是时,东坡在京师直史馆。治平二年五月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逝世,六月殡京城西。第二年春,东坡作此词。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
【小题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 ,从字数看,属于词中的“ ”一类。
【小题2】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3】 请赏析动词“争”的妙处。
浣溪沙 春情①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释:①这首《浣溪沙》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是时,东坡在京师直史馆。治平二年五月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逝世,六月殡京城西。第二年春,东坡作此词。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
【小题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 ,从字数看,属于词中的“ ”一类。
【小题2】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3】 请赏析动词“争”的妙处。
5.文言文阅读- (共2题)
8.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秦策》)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特以强服之耳( ) (2)孝公行之八年(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卫鞅怎样的性格特点?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秦策》)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特以强服之耳( ) (2)孝公行之八年(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卫鞅怎样的性格特点?
9.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 (2)小信未孚(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小题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何以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 (2)小信未孚(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小题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何以战?
A.甚矣,汝之不惠! | B.马之千里者 |
C.战于长勺 | D.时人莫之许也 |
6.现代文阅读- (共2题)
10.
(题文)阅读《孟庙的树》,完成后面小题。
孟庙的树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⑤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⑥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⑦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⑧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⑨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⑩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⑪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⑫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小题1】(小题1)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题2】(小题2)文章标题是“孟庙的树”,而第⑧段却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题3)赏析文中画“ ”句。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小题4】(小题4)从写作内容看,本文是如何安排行文思路的?
【小题5】(小题5)尽管后来孟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请另举一例。
孟庙的树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⑤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⑥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⑦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⑧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⑨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⑩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⑪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⑫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小题1】(小题1)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题2】(小题2)文章标题是“孟庙的树”,而第⑧段却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题3)赏析文中画“ ”句。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小题4】(小题4)从写作内容看,本文是如何安排行文思路的?
【小题5】(小题5)尽管后来孟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请另举一例。
11.
(题文)阅读以下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艾在端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每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小题1】(小题1)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小题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艾在端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每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小题1】(小题1)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小题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名著阅读- (共1题)
12.
(题文)名著阅读
(1)2016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国内网友评选出“2016年度十大好书”,名列“2016年十大好书榜”榜首的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自面世以来畅销至今,在国内和国际获奖无数,该作者更是因此获得了今年的“国际安徒生奖”。
(2)中医药源远流长,在四大名著中也有体现。《三国演义》中神医 曾为关羽刮骨疗毒;后因曹操头痛,准备为其做开颅手术,因曹操怀疑而被捕入狱,后死于狱中。《水浒传》中地灵星神医 为率兵攻打大名府时背上生疮的宋江治病。《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中,写到 利用“悬丝诊脉”之法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病。(3分)
(1)2016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国内网友评选出“2016年度十大好书”,名列“2016年十大好书榜”榜首的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自面世以来畅销至今,在国内和国际获奖无数,该作者更是因此获得了今年的“国际安徒生奖”。
(2)中医药源远流长,在四大名著中也有体现。《三国演义》中神医 曾为关羽刮骨疗毒;后因曹操头痛,准备为其做开颅手术,因曹操怀疑而被捕入狱,后死于狱中。《水浒传》中地灵星神医 为率兵攻打大名府时背上生疮的宋江治病。《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中,写到 利用“悬丝诊脉”之法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病。(3分)
8.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3.
综合性学习。
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学生们对中国棋文化的了解,学校开展“走进中国棋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象棋里有个举足轻重的棋子——“象”。按照汉字演变的先后顺序,下列的“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④
(2)关于象棋,有很多有趣的对联,如:世事如棋,胜败局无数;棋如世事,觉悟者几人?再如:半壁江山,善谋能一统;一盘弈局,巧计可全羸。请你为下面这句话对出下联。
胜者非王负非寇,
(3)对于观棋,也有很多讲究。下面这幅漫画蕴含的道理可用一句俗语来表示,请写出这句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学生们对中国棋文化的了解,学校开展“走进中国棋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象棋里有个举足轻重的棋子——“象”。按照汉字演变的先后顺序,下列的“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 B.③①②④ | C.③①④② | D.①③④② |
胜者非王负非寇,
(3)对于观棋,也有很多讲究。下面这幅漫画蕴含的道理可用一句俗语来表示,请写出这句俗语。

9.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字词书写:(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