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9届九年级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模拟(二)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83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5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答    制/身健体 崭头角/锋芒毕
B.发/咆    丽/角之势 风驰电/提纲
C.凉/迷    定/极泰来 日如年/德量力
D.学/点    养/前顾后 众口金/闪其词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告罄  妖娆  大拇指  恪尽职守  挺而走险
B.博弈  惘然  渡假村  黎民百姓  面面相觑
C.筹划  睿智  黄梁梦  物是人非  再接再励
D.狡黠  星辰  里程碑  无与伦比  断章取义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小题1】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清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摴蒱(chū 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主起来很像山峰。②偻:驼背。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
B.沿溯阻  峨多生怪柏
C.回倒影  荣峻茂
D.渔者歌曰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语段(一)中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小题4】语段(一)和语段(二)所表达的对自然景物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⑴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⑵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⑶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⑷“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⑸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⑹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⑺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⑻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在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的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⑼他们有时奇怪地问对方:什么叫爱情?难道就是这两双手相牵,加上轻轻一吻?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⑽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

⑾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⑿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13)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册改)

【小题1】按要求赏析语句。
(1)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从修辞的角度)
(2)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父亲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父亲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分析加点词语的效果)
【小题2】请分析第段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作者的父母亲是怎样的人。
【小题4】读完本文,你有何感悟与收获?
6.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每一代青年的成长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记,上世纪50、60年代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70、80年代改革开放的记忆,90后、00后对网络世界的高度认同等皆是如此。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民族情感的归属,对于人们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与青年人总是走得很近。

②借助经典,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生活本来是些没有装点、散落而动人的册页,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青春之歌》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写出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动乱时期面对亲情、爱情、责任的担当和选择。《平凡的世界》刻画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深刻展示了大时代下普通人的艰难曲折命运。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在沉重生活枷锁中的自强不息。生活从来不易,更不会因为你不努力而改变。经典作品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

③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跌倒九十九次,却仍一百次再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人们,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只有以人民的福祉为正义性的来源,才能称之为伟大;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古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这些都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④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时代投射在身上的印记。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脆弱也许是善良、敏感可能是细腻、自私可能是自我、叛逆可能是主见、冷漠可能是分寸。虽然这些偏见推远了青年走向我们的身影,但我们仍要辩证地看,积极地引导。

⑤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厚,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当年的《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我们的,正是那些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它们依然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发现自身的缺点,成为我们奋斗赢得未来的指针。

⑥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最好的媒介。经典似一缕清风,又简如白水,穿透人文之美触摸生命真谛,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化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驱散路途上的迷雾,引领青年走向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正如十九大报告强调的,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这一背景下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经典作品,理应成为指引青年精神的灯塔。

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疾呼,“我们要相信: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然而,青春会生长,迷惘会散去。太阳第二天都会照常升起。”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2日24版)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文章开头列举各种不同时代的印记有何作用?
【小题3】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2017年3月30日,即农历三月初三,2017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景区隆重举行。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位华人华侨参加了今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今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主题持续保持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年轻的时候忙于打拼,现在退休了,可以来寻根拜祖,思考自己从哪里来。”站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广场前,年过七旬的美国南加州世界广东同乡会会长陈灿培如是说。“参加这样的洁动,可以让很多人特别是海外华侨常回家看看。”美国河南联合总商会会长王力军这样理解。

民间有流传千年的“三月三、拜轩辕”的习俗,到2006年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从2006年至今的10年间,有近30位国家领导人参加大典;更有近10万人现现场参加大典典礼,共襄盛举。

(材料二)地处中华腹地的河南省郑州市,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郑州市充分挖掘深厚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把传统大典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相结合,历时11年,把黄帝故里打造成世界华人心目中的“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材料三)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城:广扬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材料一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二中的哪一句话?
(3)郑州市围绕黄帝故里挖掘出了深厚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请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各举一例。

5.名著阅读(共1题)

8.
名著阅读。
(1)简述《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四次出海经历中的任意两次,写出他前往地点及途中遭遇。
(2)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共有“四次面临死亡”的经历。请你任选其中两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6.语言表达(共1题)

9.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命运总是与你一同存在。__,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它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在你彻底绝望的时候,____;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就越丰硕。因此,你一生的意义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

7.作文(共1题)

10.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那一次,我很感动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前进,前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