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2019届九年级第二次练兵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824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7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按(nài)    而不舍(qiè)    乱 纷至
B.暗(huì)    目结舌(tāng)   跚 眼花
C.遒(jìn)    面面相(xū) 取 糅造作
D.角(léng)   轻怕重(niān)   驰 仙露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空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B.从长辈们的高谈阔论中,他了解到爷爷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战斗英雄。
C.中考在即,九年级的同学们全力备考,甚至到了目不窥园、废寝忘食的地步
D.远足前夕,同学们已经准备好了水、食物和游戏器材,真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啊。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这么多优秀影片,不知是先看主旋律的《国之歌者》,还是纪实题材的《中国女排》?
B.对于中国人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4.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柏象征坚贞,松与竹、梅素有“岁寒三友”之称。
B.传统的对联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C.加冠、垂髻、而立、耄耋是古人代指年龄的词语,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D.清明节踏青祭祖、中秋节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2.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小题1】这首诗在体裁和内容上与下面诗歌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观沧海》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小题2】任选这首诗的一种表现手法简要赏析。
【小题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6.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 潭中鱼百许头(_______)  (2) 蝉则千转不(______)
【小题2】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A.渔人甚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一作气,再而衰D.妻之我者
【小题3】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7.

   予得双雁于衢人,纯白色,极驯扰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独无俦。因念白鹅正同色,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鸣则一。久之,雁不自知其为雁,鹅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

 ——《容斋随笔》

[注]①衢:衢州;②扰:顺服;③俦:伴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又性亦相___________⑵如五日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得双雁衢人  皆以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置云壑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形体有大小,色泽飞鸣则一   人不知不愠(《论语》)
D.雁不自知为雁    真无马邪(《马说》)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
逾旬之后,怡然同群。
【小题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一榫一卯总关情


①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②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③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④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⑤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⑥榫卯一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小题1】文章介绍了榫卯的哪三种功效?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放在哪一段中合适?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小题3】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9.

四家书楼

谈歌

乾隆初年,保定读书风气渐盛,藏书风气空前。其中最有名声的藏书者是丁聚会,其次有郝伯力,王家惠,郑子森。四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切磋,谈书论诗。四家人关系相处和睦,来来往往,情感自然愈演愈深。丁家是保定城内藏书行里首推的第一,丁聚会的父亲丁延祺卧病在床之后,长子丁聚会便接手了这些藏书。丁聚会的同胞弟弟丁聚合,在北京做生意,据说生意很是红火……

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居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据说他总是不计输赢地豪赌。发展到后来他便举债进赌坊,郝伯力、郑子森、王家惠三家都被丁聚会借过大笔银两,转眼两年过去,丁聚会已经债台高筑,至今也没有还贷的动静。三人深深叹息一向稳重持家的丁聚会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商议既然劝解丁聚会无效,也应与丁延旗老先生讲明白,让此事有个了结。

到了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 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三人商议求见丁聚会的妻子冯氏。冯氏木着一张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听三人讲述。三人说过后,客厅一片沉默。三人好生无趣, 便起身告辞。

三人走在街上,郝伯力说道:“聚会败家,已成定局。我相信聚会是不会白白赖账的。只要催得紧,他必定将藏书抵债。再说聚会的胞弟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丁老人朝不保夕,聚会已经变得这样,又没有后人,丁家藏书到此缘分便是尽了。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书与了书商吗?”

面对三人的讨债,丁聚会长叹道:“我往日待你们三个不薄,几十年的交情,书友一场,如此相逼,是否有些过分了? ”郝伯力冷笑道:“谁不知道聚会兄家中藏书万册有余,如何不以此抵账? ” 丁聚会怔了片刻,哀哀地说:“我今日就与你们做一个了断,拿我的藏书抵账就是了。”说罢步子软软地向家中走去。

清点书册,谈好价钱,打包装箱,搬上马车,三人各自引领着装满书籍的马车走了。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

这一夜丁延祺老人去世,两个时辰后丁聚会去世。

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书商也气急败坏地索回了定金,泄气地走了。

郝伯力等三人吊唁后出了丁家,郑子森感慨万端说:“伯力兄,你催逼借贷,竟是为了保存那些藏书呀。”郝伯力叹道:“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这些藏书丁家已经传了九代,他万不想被后人换了银子挥霍一空,他知道我等都是藏书之人,便要我等借着索债的口实收藏这些书继以传世,他唯恐你二人心慈面软迁就了聚会这才瞒过。”郝伯力接着郑重地说:“切记告诉自家后人,这些书传之后世,是我等的职责啊。”

丁聚合将宅子卖给了族人,分给冯氏一笔钱,让冯氏回娘家,便回北京了。郝伯力等三人为冯氏送别。冯氏取出三张银票,淡淡道:“这些银子,还望你们收回去。聚会生前叮嘱我,一定要将这些还给你们。”

三人张口结舌:“聚会兄的借贷,已经将藏书抵账了啊。”

冯氏摇摇头:“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只为从你们手里借贷银两。他三年前发现自己身有不治暗疾,公公当时也是人命危浅,他们父子都担心家中的藏书被聚合败了。思来想去,想把这藏书交与你们保存,又怕聚合从中作梗。便想出一个借贷不还、以书抵债的办法。”

三人都怔住了,郝伯力仰天长叹:“聚会兄,你如此费尽心机,将这万余册藏书交付于我们,真可谓至情至义的藏书圣人啊。我们岂敢稍有懈怠啊。”

第二天,三家便将藏书拢在了一起,一个月后,三家人出资在保定东大街盖了一栋阁楼,上面题的匾额是“四家书楼”。

(有删改)

【小题1】小说围绕“这些藏书”,明写郝、郑、王三家借债、讨债、抵债,暗写丁家__________书、__________书、___________书,两条线索交织。
【小题2】赏析下面句子。
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
【小题3】丁聚会有哪些性格特点?
【小题4】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伏笔,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小题5】有人提议将小说题目“四家书楼”改为“丁家书楼”,你认为是否合适?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10.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

(追忆)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 召开“点点滴滴在心头──初中生活的回忆”座谈会;
● 整理“我们在这里起飞──班级成长档案”;
● 准备“_______________──毕业晚会”;
● 建立“_______________──毕业留言簿”。
(离别)请你设计一则毕业晚会结束语,宣告晚会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来)为激励同学们积极面对未来,老师出示了两则材料,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路遥《平凡的世界》

材料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从投身写作,到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出版,他整整奋斗了16年。仅在前后创作10年的过程中,他遭遇17次退稿,120多万字的初稿被删去百万多字。但他仍初心不改,积极争取和奋斗,笔耕不辍,直至小说发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文(共2题)

11.
为参加植树活动,九年级八班生活委员尹小清同学向学校总务处借了4把铁锨、两个水桶以及一辆小推车,请你帮尹小清写一张借条。
12.
写作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真实人名及校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