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在抵抗日军侵略的战斗中,他不幸被俘,并被残忍地杀戮了。 |
B.说话若毫无顾忌,情谊再深,也会使人心生芥蒂。 |
C.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
D.疲倦是一种淡淡的腐蚀剂,当它无色无嗅地积聚着,潜移默化地浸泡着我们的神经,意志的酥软就发生了。 |
众所周知,人生在世,除了工作与物质的享受外,还需要有情趣,有精神上的慰藉与享受, , , , , , 。
①王夫之就提倡诗应“亦理亦情亦趣”
②由“趣”生出旨趣、情趣、意趣、风趣、兴趣等一系从属范畴
③中国古代审美中“趣”是很重要的一个范畴
④中国文人历来就很讲情趣
⑤否则,生活就太枯燥、单调、寂寞了
⑥无论诗、书、画、乐都讲究趣味
A.④①③②⑥⑤ | B.④⑤①③⑥② | C.⑤③⑥②④① | D.⑤④③⑥②① |
A.“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
B.《桃花源记》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这是借用人的特征来指一类人的手法,例如“布衣”指平民。 |
C.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取中者即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应是会试。 |
D.《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宋代文学家,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
A.《西游记》第七十二回,唐僧不顾悟空劝阻,自去化斋。路遇盘丝洞蜘蛛精。蜘蛛精将唐僧捉去献给洞主,悟空得到紫云山千花洞毗蓝婆的指引,最终打死了蜘蛛精。 |
B.范爱农是鲁迅留学日本横滨时认识的同乡,一开始鲁迅讨厌范爱农,之后熟悉了彼此,成了朋友,鲁迅同情他的遭遇,敬仰他的爱国情怀。 |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瓦莉娅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的人生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
D.在小人国里,格列佛看到这里的党派之争是以鞋跟高低来划分阵营的;在慧骃国,格列佛发现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
2.字词书写- (共1题)
3.诗歌鉴赏- (共1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小题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小题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夏原吉,字维喆,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
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
宣德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 原吉曰:“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
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与“人莫能测其际”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 | B.不能名其一处 |
C.专其利三世矣 |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A.夏原吉在宫中抄写诏令时,因性格沉稳受到皇帝破格提拔。任职户部时,又因处理 繁杂公务条理清晰,受到上司赏识。 |
B.夏原吉恪尽职守,与民同甘共苦。在治理浙西洪水时,他体恤民艰,殚精竭虑,身着布衣徒步奔走,在炎热的的夏日也不打伞,最后解决了水患问题。 |
C.夏原吉不图物质享受。从北巡期间,皇帝发现他的干粮低劣,他趁机进言,皇帝深感惭愧,赐给他大官的食物,还犒劳了将士。 |
D.夏原吉气量深沉,待人宽容平和。对于同僚,他总是隐恶扬善,对于小吏,他更是包容体贴。这种雅量,也是靠刻苦修炼而来,即由忍到无须忍。 |
①诸生或喧笑 ②擢户部主事
③为卿释之 ④同列有善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原吉曰:“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小题1】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小题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②段“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一句的理解。
长眉驼
①长眉驼只吃一种草。这种草的叶子很少,而且还长在全是尖刺的枝上。找到后,它们会视如神物一般凝视片刻,然后从鼻孔里喷出鼻息,将草叶上的灰尘吹去,再伸出舌头慢慢将草叶卷入口腔。一峰长眉驼把枝上的叶子吃干净后,卧下又去吃根部的叶子。它的头几乎贴在了沙土上,脸上被那几根有尖刺的枝划着,出现了明显的划痕。
②这一刻,我看见了生命的艰辛,同时也看到了在这种艰辛中体现出的不屈。平时,长眉驼遇上再大的风沙都不会低头。
③当天下午,我再次看到了长眉驼生存的艰辛。一峰母驼带着两峰小驼在沙丘中间不停地转来转去。不远处,一只不知名的动物已到地多日,只剩下白森森的尸骨。两个小生命好奇地跑到跟前,用嘴去拱,玩得开心。母驼在一旁默默看着它们,眼睛里有了一层怜悯,同时也有了一层酸楚--作为母亲,今天带子女出来却一无所获,它内心一定很不好受,但看着两个小家伙这么高兴,它便让它们先玩一会,不急着带它们去觅食。看着母驼,我突然觉得它身上在这时显示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母性。
④玩了一会儿,它们才想起母驼,回到它身边,往另一个沙丘走去。行之不远,它们运气好转,找到了一株草。两个小家伙高兴极了,张嘴咔嚓咔嚓地吃了起来。母驼站在一旁看着两个爱子,一副很满足的样子。不一会儿。两个小家伙吃完了。一株草的叶子都不见了,只留下光秃秃的枝条。但母驼从这光秃秃的枝条上仍然看到了希望,它卧下身子,把嘴伸过去啃两个爱子忽略了的残叶,它甚至在它们啃过的地方又啃了一遍,将残剩的一点点叶根啃进了嘴里。
⑤长眉驼在沙漠中吃草,我和叶赛尔坐在一根木头上聊天。说着说着,便说到了长眉驼的死。
⑥几年前的一个冬天,一峰母驼生下了两峰小驼,带它们出去寻找草吃。冬天的沙漠中没有草,母驼带小驼出去,也就是从冻土中扯出几根草根,喂到小驼嘴里。它们不会走远,主人也就放心地让它们去了。
⑦到了黄昏,起了暴风雪,母驼和两峰小驼迷路了,原以为是在向着家的方向走,实际上却越走越远。半夜,母驼为了保护小驼,在一棵大树下卧倒,将两峰小驼护在腹间,任大雪一层又一层落下。那是一场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气温降到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寒冷像刀子一样刺入母驼的皮肤,继而又刺入了它的体内。但它仍然一动不动,两峰小驼已经睡熟了,它用两条前腿和腹部为它们撑起了一张温暖的卧床。第二天中午,暴风雪停了。人们直到中午才找到了那峰母驼和两峰小驼。母驼已经死了,两峰小驼围着它在哀嚎。风已经停了,但它们的哀嚎却像风一样在雪野中飘荡。
⑧还有一峰长眉驼是为寻找地下水而死的。沙漠虽然干旱,但在沙丘中间却总有小河或海子,是牧民每年放牧的首选。但有一年,牧民们进入沙漠牧场后,水莫名其妙地干了。没有水,人和牲畜便无法存活,牧民们决定向别处迁徒。但转了好几个地方,看到的却是同样的境况--没有水。
⑨有人想出一个办法,长眉驼可以找到地下水,因为在夏天酷热难当时,长眉驼会找到地下水的地方,卧下自己的身体。如果从驼群中放开几峰长眉驼,它们就会去找水。这个提议让人们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马上从畜群中放开了几峰长眉驼。但两天过去了,它们并没有找到水。第三天,人们对它们不抱希望,打算赶着牲畜到另一个地方去。就在上路地时候,一峰长眉驼失踪了。大家一起商量,觉得一峰长眉驼与已经好几天没喝水的畜群相比,毕竟只是一峰。他们到了那个有水的地方,那峰长眉驼却一直没有消息,牧民想,它过几天可能会沿着畜群的蹄印跟到这里来,也就没抽身去找它。
⑩一个多月后,传来一个消息;在那个所有的小河和海子都干枯了的沙漠里,发现了地下水,不远处躺着一峰死了的长眉驼,是那峰人们认为失踪了的长眉驼,它找到了地下水,便一直在那儿等牧民,但牧民却一直没有过去。它一直等待着,饿死在了那儿。
(选自《十月》,2017年第2期)
【小题1】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生命的艰辛:
(2)真正的母性:
【小题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叙述了母驼保护小驼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文章结尾“它一直等待着,饿死在了那儿”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6.名著阅读- (共1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上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1)文段出自《水浒传》第十回《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2)划线句中的“紧”字历来被人称道,请联系前后内容,说说它的妙处。
(3)请结合文段,联系《水浒传》的相关内容,分析林冲的性格变化。
7.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