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17届九年级第二次(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798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6

1.选择题(共3题)

1.
小组成员给下面一段描写漓江山水的文字附上了几句赏析的话,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要生动得多呢。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蓬,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这时,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走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直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这时我想,这难道不是画家李可染的《杏花春雨江南》吗?
A.选段开头把从桂林到阳朔的景比作“画卷”,形象地概括出了桂林山水的美。
B.选段中运用“打着……”的排比句式,写出了雨的细密,衬托了漓江的静美。
C.选段中用“走入”一词,让小小的渔舟有了人的情态,为美景增添了生气。
D.选段结尾处语气强烈,意在强调要把眼前的景和李可染的画作相提并论,一求高下。
2.
为了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小组成员想对参观污水处理厂的活动进行报道,并准备将文字稿放到宣传册中。其中标点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3月22日是“世界水日”。②我校初三年级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学习实践基地——北京市污水处理厂,开展了以《留住绿水青山,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③同学们走进厂区,参观雨水收集装置、污水处理池等……④通过实地参观,同学们了解了污水处理过程,学习了节水知识,增强了爱水意识。⑤活动结束后,大家还纷纷表示——爱护环境,就要从我做起,珍惜每一滴水,人人争当“节水宣传员”。
A.第②句中的破折号换成冒号B.第②句中的书名号换成引号
C.第③句中的省略号换成句号D.第⑤句中的破折号换成逗号
3.
为了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小组成员在四川成都武侯祠的图片旁配上了一副对联,且对联的部分内容被故意略去。依据你对诸葛亮的了解,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上联:心悬   ,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下联:目击    ,北拒魏,常怀   励臣躬
A.三分鼎  八阵图  东连吴 谨慎
B.三分鼎  八阵图   西连吴    谦逊
C.八阵图  三分鼎   东连吴    谨慎
D.八阵图  三分鼎   西连吴    谦逊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书房花木深
冯骥才
①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纹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还有一些老摆设,如古钟、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捡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天,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②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陷入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在这样的被各种美迷乱了心智的房子里怎么写作呢?因此,我没在房里写过一行字。每有“写”的欲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与文稿的书房伏案写作。
③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生命力旺盛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欣喜之极,怕吓坏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④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⑤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色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疲劳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⑥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⑦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笑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是不是?”
⑧朋友的话不错。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文章来自网络,有删改)
【小题1】阅读文章,依据书房建成前后作者心理感受的变化,梳理文章内容。
_________ →心智迷乱,无法安心写作→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第③段和第⑤段都描写了花木的生机勃勃,但作者的写作目的略有不同,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有何不同。
【小题3】读了此文,有人认为作者是为了表现环境与人的关系,也有人认为是写作家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5.
【材料一】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那里风沙大、降水少,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靠崖窑是利用自然的垂直崖壁横向掘进的窑洞,按地形等高线排列成行,上下行之间以踏步连接。地坑窑是一种下沉式窑洞,俗称“暗庄子”。它是从黄土塬面向下挖出窑洞院落后,再从院落四周塬壁中掘出数孔窑洞。箍窑是一种在地面上建造的类似窑洞的房子,由于防寒防湿条件较差,一般只作杂窑使用。以地坑窑为例,窑洞村落几乎完全  ①  (融合 镶嵌)于自然环境之中。从窑洞单元或单孔窑洞来看,其景观价值十分平常,但从整体环境来看却充满乡土气息。人们走在黄土塬面上,只见一方又一方的地坑四下散布着,树梢从坑内探出头来;人声笑语从坑里飘散出来却不见其身影,构成一幅奇异的景象。
【材料二】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这种独特的建筑多以生土夯筑建造而成,其形状多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圆楼是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土楼村落常常建在山丘洼地上,背倚青山、面临田畴、方圆结合,黄墙黛瓦  ②  (掩藏 掩映)在碧野蓝天之中。虽宛如“飞碟”,体量硕大,却无逼迫感。建筑与外部环境边界清晰,但由于主体建筑是就地取材,建筑依然具有强烈的地域归属感。
【材料三】
 
图1 图2
【小题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处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________,②处应填________。
【小题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材料三】中两幅民居建筑鸟瞰图中的民居建筑名称。
图1:____________鸟瞰图 图2:__________鸟瞰图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介绍了两种民居建筑,请综合两则材料说明的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并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或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作出合理推断。
你的问题:__________
你的推断:__________
【小题4】结合以上材料中对窑洞或土楼的介绍,说说你对链接材料中画线句的理解。
【链接材料】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在类型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但是纵观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又无不体现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该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

3.名著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小题。



(1)第二幅画文字部分横线处应填入的人物是_____
(2)从第二幅到第七幅画表现出了江姐_____的特点。
(3)根据前后连环画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江姐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请你结合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及其经历,说说你对回忆录名称的理解。
你的理解:_________
7.
(题文)《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了八十一难。在这些磨难中,哪一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说出故事吸引你的原因。
故事: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

4.语言表达(共1题)

8.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春节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以其活泼的形式,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在班级“走进诗歌”交流会上,请你借助一两句诗,介绍一下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还有哪些。
题目二: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观博物馆。小明认为现在学习紧张,实地参观太浪费时间,也没有这个必要,看看学校下发的一些文字资料或者上网查阅相关的知识就可以了。作为小明的朋友,请你写一段话来劝说他。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150 -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5.综合性学习(共2题)

9.
宣传图册中还有介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字,请你仔细研读,完成小题。
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崇尚山水自然的庭院空间中,水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可见,庭院中对水的经营,是符合传统审美情趣的。园林用水,从布局上看可分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看则有静有动。集中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觉到开朗宁静,而分散用水则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这样便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一般庭院规模较小,以聚水为主。庭院规模不大,利用曲折分散的水体来营造和丰富空间层次。而在规模较大的园林中,则采用带状或聚散结合的水池构图以求空间的丰富。
中国人对奇石的喜爱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人认为,奇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它      ,妙在   。奇石如同无言的诗词,立体的图画,无声的乐曲。古人很早以前就开始将石头应用于园林的装饰艺术之中,以石来点缀环境,并且根据产地把奇石分成了不同种类,如江苏太湖石、安徽灵璧石、广东英德石等,都是叠石造景的上等材料。“叠山理水”几乎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代名词。历代的造园家们都十分讲究叠石技巧。根据石头的天人造型,用各种奇巧的手段,将石块堆砌组合成假山景观。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对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
A.符合 (fǔ) 应用 (yìng)   “区”字的第二画是“丿”
B. 符合 (fǔ)  应用(yīng)   “区”字的第二画是
C. 符合 (fú)  应用(yīng)   “区”字的第二画是
D. 符合 (fú)  应用(yìng)   “区”字的第二画是“丿”
(2)在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千姿百态  自然天成  栩栩如生  B.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自然天成
C.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自然天成  D.栩栩如生  自然天成  千姿百态  
(3)结合文段内容,解释第一段中“经营”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10.
在“览祖国山水,寻华夏文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小组计划制作一本宣传图册,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以下几项准备和校验工作。
下面是几幅泰山的摩崖题刻。请选出一幅最能体现泰山气势磅礴、地位崇高的作品作为宣传画册的封面,并结合其书体特点及题刻内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第一幅:五岳独尊   第二幅:造化钟神秀 第三幅:云海   第四幅:拔地通天
你选择:第________幅  理由:_______

6.作文(共1题)

11.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阅读《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一文,会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留意你身边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相信你也同样会有所发现,会被某种精神力量所感染。请以“发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连环画,请你发挥想象,以“沈括上山看桃花”为题目或自拟题目,将其扩写成一篇600-800字的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 -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7.其他(共1题)

12.
《论语》中的智慧,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请你结合下面任意一则,说说它带给你的转变。
第一则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二则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第三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四则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8.(共1题)

1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怀王:即楚怀王。②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③偶语:相对私语。④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⑤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⑥吏人:指当时的大、小官员。⑦案堵:同“安堵”,即安定。

【小题1】与“委而之”中“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
甚远
A.国怀乡B.馀悉除秦法C.岁流年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翻译:________
(2)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翻译:________
【小题3】在楚汉争霸中,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这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沛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其他:(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