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6题)
2.综合题- (共3题)
7.
如图所示为一无刻度的弹簧,最大可以挂10N的重物,小明想用该弹簧测一个物体的重量,他先把弹簧上端固定,静止时指针P指A点,在弹簧下端挂上重5N的物体,静止时指针指在B点。

【小题1】我发现这个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相似,都利用了弹簧________的原理。
【小题2】如果要在这个装置边上标一个“0”刻度,应该标在________点合适。
【小题3】用这个装置测量不同重量的物体时,还需要考虑它的________。
【小题4】在这个装置上挂上待测物体,静止时指针指在C点,测得AB长10厘米,AC长6厘米,则待测物体重________N。
【小题5】如果我在这个装置挂上一个重500克力的物体,指针将会指向( )。

【小题1】我发现这个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相似,都利用了弹簧________的原理。
【小题2】如果要在这个装置边上标一个“0”刻度,应该标在________点合适。
【小题3】用这个装置测量不同重量的物体时,还需要考虑它的________。
【小题4】在这个装置上挂上待测物体,静止时指针指在C点,测得AB长10厘米,AC长6厘米,则待测物体重________N。
【小题5】如果我在这个装置挂上一个重500克力的物体,指针将会指向( )。
A.B点位置 |
B.B点略偏上位置 |
C.B点略偏下位置 |
8.
下面是小明和小芳在探究“绿豆种子发芽”活动中的对话。
小红:我们研究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小华:我们可以把种子分成两组,放入两个盘子,一组给水,另一组保持干燥,进行观察。
小红:这两组的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一致。
【小题1】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他俩选择探究的问题是“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
【小题2】从对话中可以了解到,他俩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
【小题3】在这个实验中,需要让一组种子保持干燥,最合适的做法是( )。
【小题4】小强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设计了不同的实验:将3颗绿豆种子分别绑在1、2、3(从上到下的顺序)三个位置,放入盛水的烧杯,如图。几天后,你觉得( )种子最有可能发芽。

【小题5】上面两个实验,均可以发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 )。
小红:我们研究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小华:我们可以把种子分成两组,放入两个盘子,一组给水,另一组保持干燥,进行观察。
小红:这两组的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一致。
【小题1】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他俩选择探究的问题是“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
A.阳光 |
B.水分 |
C.适宜的温度 |
A.对比实验 |
B.模拟实验 |
C.分组实验 |
A.每天将种子晒一小时 |
B.这组种子不浇水 |
C.将种子用塑料袋密封 |

A.2号 |
B.1号 |
C.3号 |
A.水分 |
B.气温 |
C.空气 |
9.
秋游去登山,小莉发现山下有很多碎石头,碎石头下面的土壤里长着小野花,于是小莉想取些土壤、石头回去做科学小研究。回家后,她做了:
【小题1】小莉取出带回的土壤,通过( )的方法发现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
【小题2】在取回的土壤里面,小莉还发现了一条蚯蚓,她知道蚯蚓可以帮助松土,还知道蚯蚓喜欢生活在________的环境中。
【小题3】小莉将这些土壤轻轻地倒入清水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静置后,再将土壤沉积物最上层的物质挑起来用手轻捻发现有些滑滑的感觉。这类物质是( )。
【小题4】小莉又取出一块小石头,用镊子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烧一会,然后立即把这块石头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接着重复几次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模拟的是大自然中( )这种自然现象。
【小题5】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________。
【小题1】小莉取出带回的土壤,通过( )的方法发现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
A.闻 |
B.尝 |
C.摸 |
【小题3】小莉将这些土壤轻轻地倒入清水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静置后,再将土壤沉积物最上层的物质挑起来用手轻捻发现有些滑滑的感觉。这类物质是( )。
A.黏土 |
B.树根、草根等物质 |
C.沙砾 |
A.气温的变化 |
B.流水的冲击 |
C.从高处滚落下来 |
3.选择题- (共14题)
18.
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曾在太行山的悬崖中看到一条条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形岩石层,这说明( )
A.螺、蚌等生物原来是生活在山崖上的,后来才下水 |
B.远古人类曾把螺、蚌带上山崖 |
C.这里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6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