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3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特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三: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四:1861年,名士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材料一反映了乾隆皇帝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与材料三回答,魏源与冯桂芬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1)图1所示事件发生时,当时中国处于哪个朝代?请评析图1 事件发生的意义。
材料二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旋变得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马汉关于制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 (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2)日本“五年以后”通过哪个重大事件“得到了回报”?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三 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出发。
(3)依据材料三,指出“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的原因。(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你获得了怎样的历史认识?
阅读史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印象”,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昔同治(1862—1874)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日:“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引自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1)请你简述l8世纪前中国(明清时期)的状况,以印证图①创作者所表达的中国印象的合理性。(2)材料二中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叙述的现象,表明当时的日本和中国都在采取哪些措施改变本国的面貌?这些措施对日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图②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印象与图①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史料二中的德相毕士麻克早在同治初年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观点,并结合近代中国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