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人类的交往活动不断扩大,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归纳整理)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归纳提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必备能力之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完善下列表格内容。
(1)在表格中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的内容。并指出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道路发生变化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史料分析)
材料一 人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而葡萄、核桃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2)根据材料一,分析丝绸之路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西汉政府开通丝绸之路的重大史实。
材料二 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成祖遂派郑和下西洋,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一艘船可容纳千人,船队每天用指南针导航,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
(3)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与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相比,郑和时代的中国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有什么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三 关于闭关锁国政策,梁廷楠的《粤海关志》记载: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在给英王的训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4)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外交上反映出中国不是追求狭隘的国家安全、国家利益,而是追求世界共赢和共同安全。有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思想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
(5)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为了“合作”“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由“对抗”到“合作”的典型事件有哪些?举1例加以说明。
(归纳整理)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归纳提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必备能力之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完善下列表格内容。
历史时期 | 对外交往状态 | 对外交往史实 | |
交往道路 | 典型事例 | ||
汉朝 | 对外开放 | 陆路为主 | 丝绸之路 |
唐朝 | ① | 1.玄奘西行印度 2.② | |
宋、元、明前期 | 海路为主 | 1.海上“陶瓷之路” 2.③ | |
明中后期、清 | ④ | 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
(1)在表格中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的内容。并指出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道路发生变化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史料分析)
材料一 人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而葡萄、核桃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2)根据材料一,分析丝绸之路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西汉政府开通丝绸之路的重大史实。
材料二 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成祖遂派郑和下西洋,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一艘船可容纳千人,船队每天用指南针导航,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
(3)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与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相比,郑和时代的中国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有什么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三 关于闭关锁国政策,梁廷楠的《粤海关志》记载: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在给英王的训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4)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外交上反映出中国不是追求狭隘的国家安全、国家利益,而是追求世界共赢和共同安全。有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思想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
(5)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为了“合作”“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由“对抗”到“合作”的典型事件有哪些?举1例加以说明。
2.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通常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对比中西近代化的历程,回答问题。
(整理脉络)
材料一 下图1
材料二 下图2

图1 图2
(1)把材料一中的①②处补充完整。
(探究异同)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的近代化是从哪一领域开始的?英、美、法等革命后最终分别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两次工业革命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或能源的运用)分别是什么?
(总结感悟)
(4)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中国近代化“艰难”的原因。回首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整理脉络)
材料一 下图1
材料二 下图2

图1 图2
(1)把材料一中的①②处补充完整。
(探究异同)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的近代化是从哪一领域开始的?英、美、法等革命后最终分别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两次工业革命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或能源的运用)分别是什么?
(总结感悟)
(4)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中国近代化“艰难”的原因。回首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3.
历史上的大国都经历过曲折探索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材料二 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不自觉地又步了苏联30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美国损失了一半财富”的事件是什么?“新政”的“新”表现在哪里?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什么时代?材料二 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鲁教版《世界历史》八年级下册
(2)材料二中苏联“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针对这一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苏联哪位领导人进行了改革?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不自觉地又步了苏联30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
——摘自《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道路?2.选择题- (共20题)
4.
曙光中学历史探究学习中,同学们准备围绕“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交流与碰撞”的主题创办一期历史板报,可以收集的相关史料有
①昭君出塞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岳飞抗金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昭君出塞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岳飞抗金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5.
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这反映了宋代
A.农业的发展 |
B.手工业的进步 |
C.商业的繁荣 |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7.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注重考查诗赋 |
B.打破门第限制 |
C.采用八股取士 |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
8.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十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C.甲午战后的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
10.
“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1.
如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年代标尺”,方框内所填信息由左向右依次是( )

①灯塔指引
②生死攸关
③当家作主
④星星之火
⑤开天辟地

①灯塔指引
②生死攸关
③当家作主
④星星之火
⑤开天辟地
A.①④③②⑤ | B.⑤④②①③ | C.④①⑤②③ | D.⑤④③②① |
12.
***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革命”获得“巨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 |
B.黄埔军校的建立 |
C.国共两党的合作 |
D.国民政府的成立 |
13.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作者凌青《林则徐的后裔》在诗中表达的信息不包括
A.虎门销烟扬我国威 | 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
C.香港回归洗雪国耻 | D.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
14.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近代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筑梦中国》解说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C.“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
D.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制造了死难人数超过300万人的南京大屠杀 |
15.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 )
A.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 B.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 |
C.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 |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16.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载:“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香港回归祖国 |
C.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
D.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
17.
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
B.农业合作社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人民公社化 |
19.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的一个家庭要去参加公民大会,选举首席将军。家里有一名男主人,一名女主人,一名小女孩,一名男奴隶、一名女奴隶。根据当时的民主制度,可以参加投票的有
A.5人 |
B.3人 |
C.2人 |
D.1人 |
22.
1941年,罗斯福曾说:“你可以把它(战争)比作一场英式足球赛,我们就好像是预备队,闲坐在一旁的长凳上瞧人家的。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击,以决定全局的胜利。”导致美国“参加进去”的是
A.卢沟桥事变 |
B.日本偷袭珍珠港 |
C.德军进攻苏联 |
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