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A. 霎时(shà) 虔诚(qián) 矗立(chù) 强词夺理(qiáng)
B. 怠慢(dài) 缄默(jiān) 凫水(fù) 草长莺飞(zhǎng)
C. 羁绊(jī) 膏药(gao) 腈纶(qIng) 怒不可遏(è)
D. 堕落(duò) 瞭望(1iào) 迁徙(xǐ) 目眩神迷(xuàn)
A. 犯罪分子把各种犯罪证据都悄悄扔进了河里,他以为这样就能逍遥法外了。
B. 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C. 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教育工作者处理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D. 领导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什么都好,别人什么都不好。
A. 新世纪启动的国家课程改革,在天津实验区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后果。(将“后果”改成“成果”)
B. 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将“充分”调到“发挥”的前面)
C. 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在句末加上“的服务”)
D. 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删去“为的是”)
A. 《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B.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名言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朱赫来的临终遗言。
C. 《三国演义》中描述有一位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好汉,他就是刮骨疗毒面不改色的关云长。
D.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描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A. 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与老子被后人合称为“老庄”。
C. 《礼记》,战国至秦汉时期道家学说的汇编,相传是西汉年间的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他的诗取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小题1】从选文可以看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小题2】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中作者想借太阳和雨水向儿子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
【小题3】文中“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一句中的“安慰”和“鼓励”两个词颠倒顺序好不好?为什么?
【小题4】画线句中的“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的一种心怀?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①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烟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很快,就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家中小儿急了,不由分说,就去驱赶。老郭看到,急忙拦阻,道:“别这么独,让它吃!”
②接着,老郭对儿子说:“人的一生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③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别那么独,让它吃!”天下的父母,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
④前些日子坐火车,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空着。车开动不久,老人说,咱们早点儿休息吧。是啊,这几天玩累了,我们倒头便睡。车过嘉兴,上来一位女士,轻轻敲门,见包厢里黑着灯,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放妥行李,整理好床铺,然后关好门,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直到躺下,她都没有开灯,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
⑤而那时,也就是晚上7点多,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
⑥一夜无话。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通知她该下车了,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起初,我认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哪料,她是叠被子。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换了好几种方式,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然后,她还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种舒展了,那“刷刷”的抻枕头的声音,听着真悦耳。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你说,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小题1】本文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题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谈谈你对“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践行良好教养的?(至少从两个角度来谈)
3.对比阅读- (共1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母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3)安可诬一世之人。 安: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 马之千里者。
B.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上诘之。
【小题3】翻译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题4】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4.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请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说明这个公益海报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这张海报简单发表一段演说,倡导大家保护野生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