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 8.2 墨竹图题诗练习卷

适用年级:六年级
试卷号:713438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5

1.选择题(共3题)

1.
对《墨竹图题诗》前两句理解正确的是(  )
A.诗人想象力十分丰富,所以才能写出这样好的诗句
B.诗人从风吹竹的声音联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热切关心
2.
这首诗中的“竹”象征着(  )
A.坚贞不屈B.虚怀若谷
C.特立独行D.无私奉献
3.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  )
A.衙斋/卧听/萧萧竹
B.疑是/民间/疾苦声
C.些/小吾/曹州县吏
D.一枝/一叶/总关情

2.填空题(共1题)

4.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然后完成练习。
①(  )(  )万千   ②夜不(  )(  )
③(  )(  )独行   ④风(  )雨(  )
(1)词语①是含有数字的成语,这样的成语我还知道: 。 
(2)词语②是含有“不”字的成语,这样的成语我还知道: 。 
(3)词语③的意思: 。 
我能写出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3.信息匹配(共1题)

5.
结合语境读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衙斋(zāi zhāi)卧听xiāo xiāo(    )竹。”这是清朝郑燮(xiè kuí)的诗句。
(2)他又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cānɡ(  ),救济(jǐ jì)百姓。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课外阅读
蜀南竹海行(节选)
潘 岳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凡清雅之士,都在庭园里种几棵竹。佛祖释迦牟尼刚出道时,讲经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座寺院,就是竹子搭的,叫“竹林精舍”。观世音菩萨也一样,拜观世音的,都知她身后有一片紫竹林。记得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他的恩人——当时已归隐的介子推,派兵逼他出山做官,可介子推不愿意,背着老母躲入竹山。晋文公放了一把火,不一会儿,山上的竹全烧光了,介子推母子也烧成焦炭,却始终没有出来。一代隐世高人生于竹山,死于竹山,也算归得其所了。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在他死之日忌用烟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蜀南竹海,古代的名士来过不少,如李白、黄庭坚等,也隐居过一些高人。每个觉得做人比做官更重要、人格比功名更高贵的孤臣孽子,都会有飘然出世之感,都会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慨,都会喜欢种竹、赏竹、伴竹。这便是竹的高洁。
除了名人雅士,老百姓也爱竹。几千年了,人们歌竹林而悦目,制竹椅而坐躺,造竹板而击敲,扎竹筏而漂荡。时而,还舞竹剑而激昂,吹竹箫而回肠,品竹笋而滋生,书竹简而飞扬。人与竹,竹与人,那么多年了,又岂能分扯得开?竹任人砍伐,任人排遣,却从来没索取过什么回报,这才是竹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就应该有这种精神。
【小题1】“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宁可……不可……”这组关联词中,我们可以看出(  )
A. 苏东坡特别喜爱竹子
B. 苏东坡不喜欢吃肉
C. 苏东坡喜欢肉,不喜欢竹子
【小题2】苏东坡还曾这样颂竹:“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这几句诗写出了竹子(  )的精神。
A. 不合群,喜欢搞特殊
B. 不随流俗,不畏风霜的孤高刚劲
C. 傲慢无礼,喜欢独居
【小题3】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后,我觉得介子推是一个(  )的人。
A. 傻,不知道变通
B. 具有高风亮节
C. 不善交际,喜欢独居
【小题4】读了短文,你认为竹子的秉性是什么?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言表达(共1题)

7.
综合提升
相传明代才子解缙去拜访当地的知县,那知县长得肥头大耳,见解缙年纪轻轻却才华横溢,忍不住出联刁难:“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以此讽刺解缙年纪太轻,不知礼节和深浅。而解缙一看那知县满脸骄横之色,指着墙上的一幅翠竹图应声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填写出解缙所说的对联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填空题:(1道)

    信息匹配:(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