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1091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7

1.综合题(共2题)

1.
(题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7 世纪上半叶,唐朝的强盛重新让“丝绸之路”焕发活力,统一雪域高原的吐蕃则打通了“食盐之路”。 西藏阿里因为地处南亚、中亚和青藏高原之间,成为“食盐之路”上的枢纽。阿里地区有许多盐湖,湖岸自 然结晶了厚厚的食盐。当地牧民在春夏之交从盐湖边取盐,用牛羊长途跋涉,驮运到外地换回需要的商品。 下图为“食盐之路”的一支(前往云南),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牧民选择春夏之交到盐湖取盐的原因。
(2)分析当时运盐使用牛羊驮运,而不用驮车运的原因。
(3)推测藏北牧民用食盐换回的农产品种类。
2.
读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
A.水资源紧张B.资源浪费严重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相协调D.木材短缺
(2)西气东输中“西气"主要来源于   盆地。“东输”的终点是 (省级行政区)。
(3)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单选题(共11题)

3.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造成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陕西就有“陕西十大怪”之说: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以种植________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  )
A.玉米
B.小麦
C.大豆
D.高粱
【小题2】“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风沙大,在陕西冬春季节常刮(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4.
下列对于我国地理位置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的最东端和最北端都位于黑龙江省辖区内
B.我国地处东半球和北半球,有热带、亚热带和北温带
C.我国海陆兼备的位置,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交往,且降水丰富利于农业生产
D.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印度洋北岸
5.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B.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D.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
【小题2】图中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 ③北冰洋 ④印度洋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
【小题3】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是(  )
A.光照B.水源C.地形D.土壤
6.
左图、右图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小题2】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550~1700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坡度段中,坡度 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D.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250~1400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小题3】【小题4】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塔里木盆地B.三江平原C.江南丘陵D.黄土高原
7.
近年来,我国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建设迅速,这些特色小镇既有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旅游等支撑未来发展的产业,又有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并注重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据此并结合该省首批特色小镇产业分类统计表,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在该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中,所占比重超过20%的是(  )
A.高端装备制造B.旅游产业
C.信息经济产业D.历史经典产业
【小题2】加强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  )
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②扩大中心城市的功能与绿地面积
③产业集聚、升级与拉长产业链
④延缓人口老龄化与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8.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 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 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D. 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小题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小题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9.
动物研究人员经常为野生动物戴上一种特制的项圈,然后把它们放归大自然,以持续追踪并了解动物的生活状况和活动范围。这种做法主要依靠的信息技术是
①RS
②GIS
③GPS
④GPRS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对两地自然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地气候类型相同B.两地河流的结冰期相同
C.形成两地自然环境的外力作用相同D.两地植被景观相同
【小题2】对两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石油资源丰富B.人口均占本国的20%左右,劳动力丰富
C.均大面积种植棉花、水稻等农作物D.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相同
11.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海拔B.热量C.水分D.土壤
【小题2】下列地理现象中,甲、乙两地共有的是(    )
A.广泛种植水稻B.雨热同期C.冬季河流结冰D.水运发达
【小题3】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12.
下图中的民居外墙高大具有封闭性,可以防风沙;屋顶内倾,雨水向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该民居最有可能分布在(  )
A.广东B.西藏C.山西D.新疆
13.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小题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小题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

3.选择题(共2题)

14.

把含有10g 氧化钙的生石灰加入足量的水中,使之转化为氢氧化钙.另取一定量碳酸钠用水溶解,把两份溶液混合搅拌、静置、过滤,可得到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钙.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理论上分析,取用的碳酸钠至少要多少克才能使所取用的生石灰完全转化为氢氧化钠?

15.

把含有10g 氧化钙的生石灰加入足量的水中,使之转化为氢氧化钙.另取一定量碳酸钠用水溶解,把两份溶液混合搅拌、静置、过滤,可得到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钙.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理论上分析,取用的碳酸钠至少要多少克才能使所取用的生石灰完全转化为氢氧化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0